《瞿祐·摸鱼儿》原文赏析
苏堤春晓
望西湖、柳烟花雾,楼台非远非近。苏堤十里笼春晓,山色空蒙难认。风渐顺,忽听得、鸣榔惊起沙鸥阵。瑶阶露润。把绣幕微搴,纱窗半启,未审甚时分。
凭栏处,水影初浮日晕。游船未许开尽。卖花声里香尘起,罗帐玉人犹困。君莫问! 君不见、繁华易觉光阴迅。先寻芳信,怕绿树成阴,红英结子,留得异时恨。
本词是瞿祐盛传人口的西湖十景词中的一首。关于这组词,作者有自叙: “丁巳岁夏,寄居富氏余清楼。頫(同 “俯”) 视西湖, 如开一镜。凡阴晴风雨,寒暑昼夜,未尝不与水光山色相接也。技痒不能忍,因制‘望西湖’ 十阕。” (引自 《渚山堂词话》) 丁巳是明洪武十年 (1377) ,时作者三十一岁。富氏,指作者的外家富子明氏。
本词题目是“苏堤春晓” (西湖十景之一) ,主要围绕“春晓”二字着笔。开首用“望”字领起,望的是拂晓景观。“柳烟花雾,楼台非远非近。”这是远望,是概而观之,表现了拂晓看景的迷蒙感。随即把镜头拉近,对准苏堤。“苏堤十里笼春晓,山色空蒙难认。”以上只是静景描写,接着出现了动态。许多东西都还在睡眠中,“风”似乎较早地醒来了,催动渔民进湖活动。渔民用长木叩击船舷,叫做“鸣榔”,目的是惊动鱼群,钻入网内。这里却写休息中的沙鸥群,因受敲击声惊动而搏动翅膀。风动鸟惊,渔民劳作,住在楼台中的有闲者也渐次醒来。叙写的层次极为清楚。“瑶阶露润”,是说白石台阶被夜露润湿,侵晓未干。以“瑶阶”句为过渡从户外转到室内。室内的人起床了,把绣了花的帘幕稍稍拉开,用惺忪的眼睛看天色微明,当然弄不清(未审) 是什么时辰时分。
下片紧承上片末三句,描写主人公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凭栏处,水影初浮日晕”,初升的太阳影映湖中,随着湖波荡漾。这日影,轮廓并不清晰,周围有渐淡的光环,俗称“日头长毛”,这表现出早上水雾迷蒙、日影模糊并在水中浮动的特点。(前文中的“顺”、“阵”,这里的“晕”,以及下文的“困”、“尽”“信”,都是押韵妥贴,又恰切地表现了情景的字眼,由此可窥见作者的语言功力。)太阳升起,“游船”出动去兜揽生意。夜的寂静渐被喧嚣声代替。“卖花声里香尘起”,更表明人声“甚嚣,且尘上矣”,但这飞扬的尘雾是带着香味的,因为有“卖花声”,自然裹着花的馥郁芬芳了。卖花人唤人买花,但“罗帐玉人犹困”,着一“犹”字,上下两句得到照应。着一“困”字,昨夜的疲困令人推想。紧接着用“君莫问”三字把读者的推想压住,使词意急速转折:“君不见、繁华易觉光阴迅。”不但使读者不去迫责“罗帐玉人”夜困朝眠的荒唐,且转而同情其及时行乐的行为与心态。欢娱惜日短,愁苦怨夜长。人在欢乐繁华中,必感光阴易逝,青春不再,因而主人公产生这样的心理——“先寻芳信。怕绿树成阴,红英结子,留得异时恨”——是合情合理的。这意思也只是莫负青春,莫误佳期,但用了杜牧的故事和词语,恰切地表现了及时享受春光、以免繁华消逝、人生迟暮、造成他日遗憾的思想情感。虽有抄袭刘克庄《摸鱼儿·咏海棠》结句“谩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取异时恨”之嫌,但也许是巧合,同用古人故事,未可究诘。杜牧三十多岁游湖州,见一民女,才十余岁,恋其貌美,与其母相约十年后来娶,并赠金为礼。后十四年,杜牧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出嫁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作《叹花》诗: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本词结尾引用杜牧词语,发挥其诗意,其中是否有怀才不展、美人迟暮的寄托,很难臆测。《西湖志余》谓作者“风情丽逸”,“多偎红倚翠之语”,如此而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