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鉴赏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此词是作者隐居故乡时,写于宋端宗(赵昰)景炎二年(1277)元宵节期间。它以回顾往事方式,写元军占领后的临安第一个元宵节,其题旨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并寄望于海上抗元之士。
《柳梢青》,据《词谱》云:“此调两体,或押平韵,或押仄韵。”平韵体见秦观词,仄韵体见贺铸词。此调又名《云淡秋空》、《雨洗元宵》。双调,四十九字,上片六句、二十四字,下片五句、二十五字,各为三平韵。另有用入声韵体,一名《陇头月》,字数、句式和韵位与平韵体相同,是为别体。
* * * *
本词略讲二题——
一、诠词释句
铁马蒙毡——铁马,是指元军南下的骑兵。蒙毡,冬天,在战马身上披一层毛毡保暖。
银花洒泪——言花烛如在掉泪。银花,指元宵节花灯。“洒泪”,化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之意。
番腔——泛指当时少数民族吹唱的腔调。
不是歌声——是说唱的不成歌曲,含有贬意。
青灯——指油灯。因其光青莹,故名。
陆游有诗云:“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故国——本意是“故乡”,由此联想“故国”。语类
李煜《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辇下风光——辇(niǎn捻)下,皇帝辇毂(gǔ谷)之光,为京师之代称,犹言都下风光,即都城的繁华景象。
词尾三句分说——亡宋都城临安元宵光景;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山中岁月”;在避乱中更加怀念南海的抗元志士。当时宋室飘流海上,帝昺迁驻厓山。
二、语译全篇
上片:写“愁城”元宵节之景
一阵腥风血雨掠过,
铁马奔突,南腔北调,
故都劫后第一个元宵节到来了——
临安街头:
银花在洒泪,
见不到昔日的欢欣;
笛声传胡调,
听不着喜闻的南方乐声。
尽是番腔、杂戏,羯鼓咚咚,
真乃胡七八糟,躁音一片!
如今啊,整座城市笼罩在团团愁雾之中,
还不时透出一些令人作呕的腥膻味!
下片:抒一心怀念故国之情
在层峰迭山献的丛山之中,
在惨绿如萤火的青灯下,
孤身一人去萦念那失去欢乐的故都,
忍痛含泪去描绘那愁城的首次灯节,
这是什么滋味啊,其痛楚何堪忍受!
这些别想吧,实在难以自制;
让其去想吧,只有徒增悲伤!
往日都城的繁华景象,
今朝山中空逝的岁月,
还有南海的怒涛与烽烟,,
都教人难以忘怀,联想翩翩;
也给你依稀窥见层层密云里的一丝亮光!
三、重点评议
宋代遗民之词,一般多发凄怆呜咽之音,如王沂孙等词作,往往凄恻隐曲,沉溺于伤悼之中。而刘辰翁之词,则多慷慨悲歌,感情亢奋,为遗民词之另调。现在选读的这一篇,其抒情方式也不同于别人:既不习用的对景抒情,也不去以景引情,而是抓住节序的变迁(即如元霄灯节等),通过对往事的回顾,抒发故都之思,表达爱国激情。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于宗邦沦覆之后,眷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诚然,刘辰翁之词作,有如苏、辛,多慷慨之音,然更加凄怆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