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士铨·苏幕遮》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蒋士铨·苏幕遮》原文赏析

大明湖泛月

画船游,明月路。古历亭虚,面面朱栏护。百顷明湖三万户,如此良宵,一点渔灯度。

棹开时,香过处,说道周遭、荷叶青无数。却被芦花全隔住,泛遍湖湾,不见些儿露。

大明湖,在山东济南西北角,方圆有十几里,水清山秀,风景极佳。

词写月下在大明湖泛舟时的所见所感。

上片写泛舟水上,所见月下大明湖的景色。开头“画船游,明月路”,写行动: 趁着月色,乘画船游湖。画船,有画饰的游船。明月路,指月光照耀下的水面。开头即扣题:泛月,直接切入,简洁洗炼。“古历亭虚,面面朱栏护”,转写所见湖上之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历下亭、历下亭,在大明湖西岸,是济南的著名古迹。大诗人杜甫曾有诗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古历亭”一词即由此而来。这里分别写了亭的内外景物:内,“虚”,轩敞明亮;外,周围用红色栏杆护着。突出“虚”、“面面”、“朱栏”,一座古亭呈现面前。一个“护”字,写出这一古迹在人心目中之地位。夜间能将亭的内外看得如此清晰,说明月光之明亮,仍扣紧题目“泛月”。接着,诗人又放眼湖面,“百顷明湖三万户”,这里的“百顷”、“三万户”均非确指。“百顷”是由眼前湖水的无际而联想到大明湖的宽阔; “三万户”,指当时济南的居民户数,这里代指济南全城。所以这句词并非纯粹写景,而含有想象和评价在内。如同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所写的那副对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点出了大明湖在济南和全城居民生活中的重要位置。至此,诗人内心充满赞美之情,终于,禁不住发出“如此良宵”的赞叹声。这四个字蕴藏着诗人月夜泛舟大明湖的全部美感享受。正在赞叹之际,眼前又出现“一点渔灯度”之景,这“一点”更加反衬了“百顷明湖”的宽阔; 而“度”的行动,恰恰反射了整个环境之静谧与闲适。诗人沉浸于迷人的诗的意境之中。

下片,写寻找荷叶而未见的情趣。

诗人游兴正浓,继续摇桨前进。“棹开时,香过处,说道周遭、荷叶青无数。”如果说上片写的是视觉所见的话,那么,下片开头写的是嗅觉所闻。所谓“香过处”,就是“一阵清香迎面扑来”。这是明湖泛月时的意外收获,吸引了诗人的注意。“说道”,一般解释为“听人说”,虽可以分析得通,但嫌平板。联系辛弃疾《西江月》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一片” “蛙声” “说” “丰年”来看,这里可以理解为荷“香”“说道”周围有数不清的荷叶。这是诗人从荷香中得到的启示,也反映了诗人的情趣。这里只说“荷叶青无数”,而没写荷花,其实写叶多,正是写花多。是暗写,也是避免与下文“芦花”重复。荷香的吸引,使诗人产生一种要乘月色观荷的欲望,“却被”三句就是写诗人泛舟寻荷、终于落空的过程。“却被芦花全隔住”,点出看不见荷叶的原因——全被芦苇阻挡住了 。一个 “全”字,写出了芦苇之多且密。这句又是明湖景色的补充——湖面周围,全是高大茂密的芦苇丛。一个“却”字,写出了诗人从希望到失望的感情变化。但是,诗人仍不放弃寻找,而是“泛遍湖湾”,所有的湾湾叉叉都找遍了。结果如何呢? “不见些儿露”,不说自己没看见荷叶,而说荷叶一点儿也不肯露出来给人看。写来富有情趣,大有“真人不露面”的意味,把荷叶人格化了。词的这个结尾,表面看来,不过是个月夜泛舟的小小插曲,实则含有一定的哲理。可以理解为对美、对理想的追求,孜孜不舍,仍未实现。《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荷叶不就是“伊人”吗? 两者意境颇为相似。正由于这一结尾,使本词的思想和意境都达到较高的境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