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孚·太常引》原文赏析
端阳日当母诞不得归(二首)
彩丝堂上簇兰翘,记生母、在今朝。无地捧金蕉,奈烟水、龙沙路遥。碧天迢递,白云何处?风急雨潇潇。万里梦魂消,待飞逐、钱唐夜潮。
短衣孤剑客乾坤,奈无策、报亲恩。三载隔晨昏,更疏雨、寒灯断魂。赤城霞外,西风鹤发,犹想倚柴门。蒲醑漫盈樽,倩谁写、青衫泪痕?
陈孚的《太常引》共两首,最早见于明杨慎《词品》卷五:“天台陈刚中孚在燕,端阳日当母诞,作《太常引》两首云(词略)。时为编修。”经笔者考证,陈孚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入京,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二十九年(1292)三月至八月,扈从世祖巡幸上都(故址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此年作诗有“三年去乡井”(《出建德门赴上都分院》)、“燕子三见归”(《李老峪闻杜鹃呈应奉冯昂霄》)等语。观词中“龙沙路遥”、“三载隔晨昏”云云,可知亦当作于是年端阳节,时信其母寿诞日,因远在上都,不得归乡亲祝母寿,故有此作。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言词为奉使安南(今越南)作,非是。
这两首词极为生动地抒写了天涯游子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但艺术构思、章法布局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先谈第一首。这首词采用顺叙结构,完全按照感情的发展顺序来遣辞谋篇。开头两句是作者想象家中亲人在故乡为母亲祝寿的情景,句序应倒过来理解,即“记生母、在今朝。彩丝堂上簇兰翘”。彩丝,古代端午节,有用五彩丝线装饰厅堂、缠系手臂的风俗。据说五彩丝线象征五龙,五龙在室在身,可以辟鬼邪,保平安,故又名“长命缕”。兰翘,指母亲及家中其他女眷所插戴的华美首饰。这两句是说:端阳佳节,正是母亲的生日。寿厅上彩丝缭绕,家人亲眷们济济一堂,正按照传统习俗为她老人家拜寿。接下来两句,句序也应倒过来理解,即“奈烟水、龙沙路遥,无地捧金蕉”。金蕉,亦称“金蕉叶”,是一种底托为蕉叶形的酒杯。这两句说自己宦居在外,和故乡隔着千里沙漠、万重烟水,又公务在身,竟不能够返乡亲自向母亲祝酒。它们直点出词题中的“不得归”,并在行文上形成一大曲折,使家乡亲人为母亲祝寿时的喜气洋洋与异地游子不能到场的孤寂痛苦,形成鲜明的对比,感情色彩十分强烈,无可奈何的郁闷和怅惘跃然纸上。
过片意脉不断,承上“路遥”之意。“碧天迢递,白云何处”暗用唐代狄仁杰望云思亲的故事,寄托自己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新唐书·狄仁杰传》:“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这两句对上片三四句之意作反复渲染,进一层地强化了思念母亲的赤子之心。按陈孚对其母极为孝顺,宦游在外,无时无刻不思念之,发于诗有“最愁亲舍远,梦绕白云边”(《感怀呈庞夷简修撰张幼度应奉二首》)、“老母越南垂白发,病妻燕北寄黄昏”(《江州》)等句,可与此词互相印证、阐发。接以“风急雨潇潇”一句,景中见情,含意蕴厚。一是描写了塞外恶劣的天气;二是点明风雨夜思亲之事;三以风狂雨骤之凄凉的物境,反衬出自己悲伤痛苦的心境。思亲已苦,而风雨夜思之,倍见其苦。然词人却不直言,而是借眼前景物自然显现,笔法何等深婉。最后两句,又作一层转折,另翻出进一层的深意,把思母之情推到了最高潮。“万里梦魂消,待飞逐、钱唐夜潮”。钱唐,指钱塘江,在今浙江杭州市,离词人故乡不远。这两句是说,尽管王事鞅掌,身不由已,但思念母亲的那一颗心,却非千山万水所能限隔,在梦中,我的魂魄定将追赶上钱塘江的潮水,连夜飞到母亲身旁。有此一结,作者的乌鸟之情,凸出纸上,溢出言表了。
这首词情真意切,愈转愈深,把那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儿子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千古之下。读之犹使人心旌摇摇,允推佳作。
第二首与前一首系同时而作,但艺术构思迥然不同。它采用对比映衬,虚实相间的手法,使词的意蕴更为深婉、丰厚,词情亦显得更为真挚感人。上片从己方着笔,基本上概括了前一首的全部内容,突出表现了自己孤旅他乡,不能报答母亲哺育之恩的痛苦。起句“短衣孤剑客乾坤”,直点出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游子身份。短衣,即短后衣,原是古代剑客的一种装束,这里泛指游士的衣着。“孤”字言其远离亲人,形影相吊。“客”字写其宦游他乡,萍泊蓬飘。正因为是天涯宦游人,所以身不由己,没有办法在母亲身边侍奉,报答养育之恩。“奈无策、报亲恩”二句极自然地流出笔端,词到,情到,意到。此句可以视作这两首词的主旨。也正是在这一年,陈孚曾向朝廷提出外放的请求,欲回乡就近任职,但终未获准。其诗有云:“万里家书到,催归未得归。山妻愁掩袂,稚子病牵衣。客舍园林僻,官曹簿领稀。清时鸳鸯满,容得一鸥飞?”(《至元壬辰呈翰林院请补外》)正是“奈无策”的一个例证。接下去两句为进一层的写法:“三载隔晨昏,更疏雨、寒灯断魂。”晨昏,古人侍奉父母的一种礼仪。《礼记》:“凡为人子之礼……昏定而晨省。”即晚间服侍父母就寝,早晨向父母省视请安。这两句是说:宦游他乡已经三年了,三年来不能侍奉母亲,尽晨省昏定的天职,每念及此,心中便十分难受,更何况是在此凄风苦雨的寒夜!一“寒”字用移情法颇见其妙。灯光自然不会“寒”,“寒”的仍是心境、环境。心寒,夜寒,才觉灯寒。“疏雨”、“寒灯”、“断魂”三个意象造成一种沉闷抑郁的环境和感情氛围,使“奈无策、报亲恩”的孝子心态得以具体而清晰的裸露。下片换头三句,宕开一笔,转从母亲一方来写:“赤城霞外,西风鹤发,犹想倚柴门。”“赤城霞”化用晋孙绰《游天台山赋》“赤城霞起而建标”句。赤城,文学作品中常以代指台州及临海地区,盖此地南朝梁时为赤城郡(因赤城山而名)。鹤发,即白发,言其母年事已高,同时暗喻其母日夜思念在外的游子,愁白了头。“倚柴门”用《战国策·齐策》典,王孙贾母曰:“汝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写母亲望子归乡。这三句用虚笔写作者的想象,形象地再现了母亲对自己的挚爱,同时也反跌出自己对母亲的深情。作者在诗中也曾直接写到这种情怀:“慈母年高鹤发垂,乡书无雁到家迟。初过寒时一百六,一日思亲十二时。”(《清明日感事》)末二句重新拍转自身,扣住“端阳日当母诞”之题,点出自己不能亲自向母亲敬酒祝寿的无比痛苦的心情:“蒲醑漫盈樽,倩谁写、青衫泪痕?”蒲醑,指端阳节饮用的用香蒲泡制的酒。“青衫泪痕”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意。这两句言自己所在的官府,也正在设宴庆贺端阳节,蒲醑酒酌得满满的,溢出了酒杯,但我却无心饮用。想到今天是母亲的寿诞日,自己不能侍奉在侧,内心十分痛苦,热泪沾湿了衣襟。有谁能够理解并写出此时此刻我这游子思念母亲的痛苦心情呢?以问句作收,见出此情无人慰藉,众人皆乐佳节而己独悲思亲,其凄恻即格外难以为怀了。
对母亲深深的爱,是天下赤子的共同感情。母爱是崇高、伟大、纯洁的,是报答不尽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早就唱出了一曲动人的母爱赞歌。其后四百多年,陈孚这两首《太常引》词,以别样风采,再次向世人昭示了拳拳赤子之心。词人“把亲身感受过的一些情感移交给旁人,使旁人受到这些情感的感染”(托尔斯泰《论艺术》),无半点做作,无丝毫刻琢,充分显示了其所创作“任意即成,不事雕斫”(《元史·陈孚传》)的艺术特点。词中所表现的这种热爱母亲,报答亲恩的孝顺之心,体现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文学史上以此为题材的名作,李密《陈情表》驰骋在前,孟郊《游子吟》趋之于后,得陈孚《太常引》词,真可鼎足而三。论体裁有诗、文、词之别,其并传不朽则是一致的,堪称殊途而同归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