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摸鱼儿》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王夫之·摸鱼儿》原文赏析

东洲桃浪

剪中流、白蘋芳草,燕尾江分南浦。盈盈待学春花靥,人面年年如故。留春住。笑几许浮萍,旧梦迷残絮。棠桡无数。尽泛月莲舒,留仙裙在,载取春归去。佳丽地。仙院迢迢烟雾。湿香飞上丹户。醮坛珠斗疏灯映,共作一天花雨。君莫诉。君不见、桃根已失江南渡!风狂雨妒。便万点落英,几湾流水,不是避秦路!

王夫之《潇湘怨词》中有《潇湘小八景词》(调寄《摸鱼儿》)一组,小序云:“国初瞿宗吉咏西湖景,敩辛稼轩‘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体,词意凄绝。乃宗吉时当西子湖洗会稽之耻,苎萝人得所托矣,固不宜怨者。乙未春,余寓形晋宁山中,聊取其体,仍寄调《摸鱼儿》,咏潇湘小八景,水碧沙明,二十五弦之怨,当有过者。”据此可知:一、组词作于南明永历九年乙未(1655)的春天,其时桂王所凭据的西南地区几乎已全部落入清人之手。二、组词乃有意学习明初瞿佑效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体,但它与瞿作“风情丽逸”,“多偎红依翠之语”(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不同,虽然也写风云月露,实是抒发国家破亡之痛,直接继承了辛作愁苦孤愤的情调。组词凡八首,每首一景。这里我们所赏析的是第三首。“东洲”,在湖南衡阳境内(参见《同治衡阳县志·山水第八》)。

“剪中流、白蘋芳草,燕尾江分南浦”。起三句出“洲”,并描绘其形胜景致。“南浦”,代指东洲。详词意,东洲当是突兀于江水分流之处的洲渚。江水流到这里,迎其刃而解,向洲两侧分流,成燕尾状。洲上长满了萋萋芳草和开着小花的白蘋,景色幽美,足以使人流连忘返。“盈盈待学春花靥,人面年年如故。”二句寓“桃”。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桃花人面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词反用诗意,谓仪态姣好的女子,年年都把自己打扮得象桃花一样美丽,来此游春。眼下已届暮春时节,再来这里游玩,满目芳菲已变成繁花零落,春意阑珊。“留春住。笑几许浮萍,旧梦迷残絮。”只有那水面上飘来荡去的浮萍,空中随风飞舞的柳絮,还残留着春天的痕迹,惹起人们对以前梦境一般的大好春光的回忆。“棠桡无数。尽泛月莲舒,留仙裙在,载取春归去。”棠桡,沙棠木制成的船桨,指代船。莲舒,化用太乙真人以莲叶作舟事。太乙真人,道教神仙名。北宋画家李公麟尝画《太乙莲舟图》,画中太乙真人“卧一大莲叶中,手执书卷仰读,萧然有物外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三)。留仙裙,《飞燕外传》:“成帝于太液池作千人舟,中流歌酣,风大起。帝令冯无方持后裙,风止,裙为之绉。他日宫姝或襞裙为绉,号留仙裙。”此指女子漂亮的衣裙。四句意谓,江面上有许多画舫,任凭打扮俏丽的少女们在月光下尽情地游赏,风仪翩翩,飘然若仙人。然而,美好的春天,还是在她们的游冶中消逝了。字里行间,含蕴着浓厚的惋惜情调。简单地说,上片的结构是在点缀题面之后,即一面叙写赏春之人及其赏春的热情依然如故,一面点明春色已经消歇,任人怎样眷恋,也无法挽留住她。

过片,意脉由上阕“旧梦”发展而来,追写过去旖旎秀美的景象。“佳丽地。仙院迢迢烟雾。湿香飞上丹户。”佳丽地,截用南朝齐谢脁《入朝曲》“江南佳丽地”句后三字,指东洲。仙院,指道观之类。“湿香”句用姜夔《念奴娇》“冷香飞上诗句”句格。东洲原是一块形胜之地,仙院笼罩在冉冉的烟雾之中,呈现出一派肃穆幽静的气氛。带着湿润气息的芳香从江边随风飘到高门庭院、红漆朱户里。词中虽没有正面描绘仙院如何巍峨高大,堂皇壮观,东洲是怎样的芳草葳蕤,鸟语花香,但通过这三句的点缀渲染,自不难想见。“醮坛珠斗疏灯映,共作一天花雨”二句,佛家有说法时天雨诸花之说。又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天花坠落如雨,因名其地为雨花台(在今南京市)。这里只是借以比喻形容而已。东洲繁花似锦,犹如道家设醮祭神的拜坛上的历历疏灯和空中晶莹闪光的星斗互相辉映,天上地下都开放着五彩缤纷的花朵,真是一派诱人的景象。这二句可以说是“湿香”的进一步深化,也与“仙院”相呼应。以上五句,极力描写刻画东洲昔日的繁盛情景,与上片的残春形成鲜明的对照。繁华一旦逝去,即不可复得,眷恋、追忆它又有什么用呢?现实是严酷无情的。“君莫诉。君不见、桃根已失江南渡!”不要再说过去的事情了。现在,敌人大兵压境,江南的桃根古渡已经失去,沦入他人之手,国家土崩瓦解。桃根,晋王献之妾桃叶之妹。《乐府诗集》卷四五引《古今乐录》云:王献之曾临渡送桃叶,并作《桃叶歌》三首。其二曰:“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后人因名其地为桃叶渡,有时亦作桃根渡(故址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和青溪的合流处)。此处拈来活用,指南明福王政权都城金陵失陷。“风狂雨妒。便万点落英,几湾流水,不是避秦路。”陶渊明《桃花源记》所谓桃源中居人是“先世避秦乱”而来的。末数句扣题“东洲桃浪”,反用这个典故。尽管这里景物与桃源无异,但却不是能够避乱隐居的地方。“避秦”实乃“避清”的借用语。“风狂雨妒”,则以暮春的气候象征比喻满清大军汹涌的来势,以及对人民的血腥镇压。王夫之作为明朝遗民,对此感受最为深切,避乱无地,因此发出这一哀伤悲愤的浩叹。

这首学习“稼轩体”的词作,最鲜明的特征即是仿效稼轩同调词赋“春”的艺术构思,并运用类似的比兴象征的艺术手法。词中的“春”,不仅是自然界的春光,更主要的是国家兴亡的形象化表述。词中追写过去的大好春光,实际上是对明王朝强盛局面的怀念;而结尾处风雨交加的景象,又是明亡时天荒地变般的社会现实的写照。这种比兴象征的艺术手法,还可以溯源到《离骚》。近人叶恭绰谓王词“体兼《骚》《辨》”(《广箧中词》)。朱祖谋曰:“字字楚《骚》心。”(《彊村语业》卷三)龙榆生云:“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真屈子《离骚》之嗣响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都精到地指出了王夫之词的思想艺术渊源。而此词则是王氏近《骚》之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