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沈括2
古人铸鉴3,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观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4。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5。
1本文至《中药制剂》等11篇,均选自《梦溪笔谈》,标题均为后人所加。2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有《梦溪笔谈》、《长兴集》等。鉴:镜。4“仍复”以下数句:意为再根据镜面大小,增减镜面的曲度,在一定距离内,使人脸和镜子大小相称,这是工匠精巧的智慧。5“此师旷”句:师旷是春秋时晋国乐师。晋平公铸大钟,师旷听后认为钟声音律不准确,而众乐工却都以为准确,无人理解师旷的通晓音律。
【析点】 由于战乱频仍、统治者不予重视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古代的一些发明创造年久失传,后人对其工艺技术不得其解甚而做出荒唐事来。本文所记的古镜即是如此。
早在西周初期,我国就有关于铜镜的记载,到了汉代铸镜技术更臻精进,可惜的是这一工艺在宋朝已经湮灭,其原理不能为时人理解。宋人不能造镜,而且常常在得到古镜之后把镜面磨成平平的,这实在是一种悲剧——非但不能创造反而进行毁坏的悲剧。其实,这样的悲剧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
沈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精密观察,发现了镜面凹凸跟映像大小的联系以及古人“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的巧智,可谓深得古人匠心。沈括虽然不是镜子的发明者,但他发现了古人铸镜的奥秘所在,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他是镜子的再度发明者似乎并不过分。倘古人有知,必不会像师旷那样感叹知音难求了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