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萨都刺诗《早发黄河即事》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晨发大河上,曙色满船头。依依树林出,惨惨烟雾收。村墟杂鸡犬,门巷出羊牛。炊烟绕茅屋,秋稻上垅丘。尝新未及试,官租急征求。两河水平堤,夜有盗贼忧。长安里中儿,生长不识愁。朝驰五花马,暮脱千金裘。斗鸡五坊市,酣歌最高楼。绣被夜中酒,玉人坐更筹。岂知农家子,力穑望有秋。裋褐常不完,粝食常不周。丑妇有子女,鸣机事耕畴。上以充国税,下以祀松楸。去年筑河防,驱夫如驱囚。人家废耕织,嗷嗷齐东州。饥饿半欲死,驱之长河流。河源天上来,趋下性所由。古人有善备,鄙夫无良谋。我歌两河曲,庶达公与侯。凄风振枯槁,短发凉飕飕。
这首诗是萨都剌七十九岁时的作品,他由御史台左迁淮西江北道廉访司经历,驻庐州(今安徽合肥市),途中经过黄河,在舟中的所见所感使作者不能不说,因而写成这首诗。
全诗可分为四部分。从开始到“夜有盗贼忧”为第一部分,前写所见景物,后写对当时农夫的艰苦境遇深表同情。“晨发大河上,曙色满船头”有力地总起全篇。晨发大河,写出时间和地点。“曙色满船头”是从“晨”字来的,又引起下文的景物描写。“依依树林出,惨惨烟雾收”,写晨光渐亮,先是从船上看到岸上的树林还弥漫着烟雾,继而烟雾在阳光中渐渐消失。“依依”表示树林似乎对人有感情,而“惨惨”二字着落在“烟雾”字上,就给全文投下了悲惨的色调。能见度越来越高,所以从树林外又看到农家的各种情况:“村墟杂鸡犬,门巷出羊牛。炊烟绕茅屋,秋稻上垅丘。”光从这四句看,似乎有点“农家乐”的味道,上文的“惨惨”二字近乎无根,一看下面四句就从几个方面写了农家的凄惨艰辛:“尝新未及试,官租急征求”,官租的苛急;“两河水平堤”,水灾的威胁;“夜有盗贼忧”,盗贼的掠夺。哪里有一点快乐可言?这是以前衬后,以“乐”写悲,突现了农民的痛苦。
从“长安里中儿”起到“玉人坐更筹”为第二部分,写长安富家子弟的骄奢淫佚,和上一部分农民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生长不识愁”和农民的终生愁苦对照何等鲜明。下文就具体写这般人的豪纵。“朝驰五花马,暮脱千金裘”两句,暗用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句意。这些珍贵的东西,任他们挥霍享乐。“斗鸡五坊市”借唐代都市小儿斗鸡走狗的生活来写。“酣歌最高楼”,“最”一本作“醉”,和后面“绣被夜中酒”联系得更紧一些。“夜”一本作“衣”,那末,“中”字就应作中间解,指醉吐狼藉,衣被尽污。如果作“夜”,那末“中酒”之“中”应读去声,指吃醉酒。“玉人坐更筹”指美女在旁侍候通宵。这几句多用对偶方法写得有声有色,把富贵子弟的淫佚生活揭露无余。
从“岂知农家子”到“驱之长河流”为第三部分,从“长安里中儿”写到农夫的痛苦,是第一部分的继续和深化。“岂知”二字是从写“长安里中儿”转到写农夫,那些花天酒地的家伙哪里能知道农家子的痛苦?“力穑望有秋”和前文“秋稻上垅丘”相呼应。“裋褐常不完,粝食常不周”从衣食两方面写其艰苦,和“长安里中儿”相比不啻霄壤。揭示了所受租税剥削之重,农民的苦难自在言外。“丑妇有子女,鸣机事耕畴”。子耕女织,全家辛劳,而所得呢? 只能“上以充国税,下以祀松楸”。除了充赋税及祭扫以外不敢再有奢望。这是平常年景,辛辛苦苦,勉强卒岁。“去年”六句写出至正九年修河防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嗷嗷齐东州”泛指山东东部的饥荒,老百姓嗷嗷待哺,原因就是“驱夫如驱囚”、“人家废耕织”所致。元朝末年围绕治河,曾经在朝廷上引起广泛争议,在这诗写作前后,争论非常激烈。《雁门集》在本篇末有详细记述,虽然有些发生在此诗写作之后,但作者已预感到问题的严重,所以在本篇结尾提出了治河的原则。
自“河原”句以下为第四部分。“河源天上来,趋下性所由”。水性趋下,“黄河之水天上来”,不能采取蛮干的堵塞之法,应该善于疏导,使之平安下泄。所以古人有一整套防河治水的办法,所谓“古人有善备”就是有防止黄河决口泛滥的良法,而当今这些目光短浅不读书的人却一个好法子也没有。“鄙夫”借用《左传》“肉食者鄙”的话,即指做大官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当年对鲁庄公左右作尖锐批评,揭露尸位素餐者的实质,作者即用这层意思指出当时治河者的目光短浅,不明根本原则。“我歌两河曲,庶达公与侯。”揭示写这首诗的目的,希望在位者能考虑上面说到的治河原则。“凄风振枯槁,短发凉飕飕。”上一句联系当时景物,以秋日的萧疏肃杀气氛衬托了自己深沉忧虑的凄怆情怀。“短发”是用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作者此时已是七十九岁高龄,“短发凉飕飕”借头部的感觉说出心境的悲凉。同时从字面看,“凉飕飕”又是上句“凄风振枯槁”的反映。高年发短,又加上凄风一吹,自然会有“凉飕飕”的感受。这两句结语,总收全篇,表现了作者的凄凉心境和感慨万端的情怀。
这首诗题目是“早发黄河即事”,所以围绕早发黄河的所见所感来写,但在具体写作时笔墨开合跳动。先从早发所见而想到农夫的艰难困苦。如果始终抓住农夫来写就显得拘束单弱,因此用“长安里中儿”一句忽然跳开,以两种生活的对比,加深对农夫的同情。这一段好像离开了题目,其实不然。接着,作者只用“岂知农家子”五字一收,又自然地回落到写农夫之苦,从农夫的平常劳苦,写到去年治河的意外灾难。最后写自己对治河的看法,批评了当时官吏的无能。对于治河,作者点到即止,没有展开,因为如果展开,就将喧宾夺主离开主旨。最后“凄风振枯槁,短发凉飕飕”两句又回到眼前景事呼应开篇,收得圆转有力。从结构看,全篇既紧扣主题,又能大开大合,纵横驰骤,流走自然。
这首诗在继承关系上明显地受到杜甫、白居易的影响,就地取材,信手拈来,运用铺叙和对比手法表现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语言通俗易懂质朴自然,不露锤炼痕迹。萨都剌善写乐府诗,这首诗虽然不是乐府诗,但很有新乐府的味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