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姜夔词《扬州慢》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淳熙丙申至曰,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据《疆村丛书》本《白石道人歌曲》,下同)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后移居湖州。仕途失意,终身布衣。精通音律,工诗词,以词著称。其词格律严谨,声韵谐美,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王国维评曰:“古今词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人间词话》)
《扬州慢》是一首怀古词,作于淳熙三年(1176)冬至,其时,作者初访扬州。这是经过最近两次战乱洗劫过的扬州,作者见到城内、城外一片萧条景象,联想起古时繁华的扬州,尤其是诗人杜牧笔下的扬州,怀古之情油然而生,因自度此曲并填词,以寄怀抱。
词附小序一则,交代写作背景。序文与词章,内容各有侧重,序文着重写实,所谓“夜雪初霁,荠麦弥望”,这是“春风十里扬州路”所见景象,所谓“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这是城内景象。词章除照应序文所写景象外,乃着重从虚处用笔,发挥想象,以勾起感时伤乱的怀古情思。
起调三句谓扬州城乃古之闻名都市。宋朝设置淮南路,后分为东西南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为其首府。扬州城东禅智寺侧有竹西亭,景色宜人,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云:“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作者初次到扬州,颇想领略其绮丽风光。三句入题并交代行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二句展现场景,这是序文所写“荠麦弥望”的景象,谓杜牧笔下的十里街衢,而今已是一片废墟,到处是自生的荠菜与野麦。这一景象不能不使作者大失所望。因此,接着写“入其城”后所见。“废池乔木”,这是眼前实景;“犹厌言兵”,这是诗人想象。“言兵”,即言两次“胡马窥江”之兵事。据载: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焚掠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复大举南侵,扬州再度受到破坏。词章所言当与这两次兵事有关。三句所写,照应序文所展现的城内景象,并揭示今昔变化的历史根源。上结三句写“入其城”后所闻,黄昏清角,这是眼前实景,着一“空”字,即将上文所写四顾萧条的景象来个总归纳,并使得回荡在这座空城的号角声显得更加凄凉。这是上片,照应序文所写,展现城内、城外的萧条景象。
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议论,进一步抒发伤感情思。过片二句,以与扬州有密切关系的诗人杜牧为转折而集中到一个“惊”字上。这是词章的“眼”。唐代诗人杜牧曾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留下了赞颂扬州的美好的诗章。而今,如果这位风流才子重游到此,必定为此巨大变化而大吃一惊。接着,词章以两个具体事例说明这一“惊”字。第一,经过战乱,这座繁华的城市已是一座空城,以前的秦楼楚馆,歌儿舞女,已不复存在,因此,纵使有着杜郎“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这一生活体验,并能写出“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这一工巧诗篇,也将无法抒写自己的一往深情。第二,在这座空城里,二十四桥仍在,但人事已非,杜郎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的景象,而今也已不复存在,眼前只有清冷的月光在水中荡漾。这两件事,都是足以令诗人杜牧重到时为之惊叹的。最后以“桥边红药”作结,谓红芍药年年盛开,但又有谁能够欣赏呢?一个“念”字,充满怜惜之情。煞拍二句,不说“重到须惊”之可怜惜,反说红药无人欣赏之可怜惜,故意将词笔宕开,表面上突出了物,实际上仍为了人,即为了表现作者对于这座空城的感伤情思。
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两个字——“空”与“惊”。“空”字乃作者初访扬州时所见之客观物景,“惊”字为主观情感,是词作的主题。而“犹厌言兵”四个字,乃在于表现这个“空”字,说明“空”的原因,未可概括全篇。前人以为这四个字可以抵“他人累千百言”,主要强调其韵味,即强调其“包括无限伤乱语”(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也没把它当作全词中心思想。有人说此词,只就这四个字发挥,我看未必有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