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影摇群木,墙阴戴一峰。
野炉风自爇, 山碓水能舂。
勤学翻知误,为官好欲慵。
高僧瞑不见,月出但闻钟。
乾元二年(759年),岑参由起居舍人出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县)长史。他“悲州县琐屑”,叹自身碌碌,萌生了隐居山林、独自逍遥的遁世情绪,此诗正是这种情绪的投影。
“窗影摇群木,墙阴戴一峰。”首二句由内向外、由小到大描写黄昏夕照的禅院。窗上,树枝交映,清影摇曳;屋外,墙阴斜披,洒满山峰。诗人撇开山寺外景和地理位置的描述,他以夕照作为视点,以“影”和“阴”作为参照物,又用“摇”、“戴”将事物人格化,表现山寺屋宇高耸、树木阴翳的景观,将山寺、树木与高山、夕阳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阴幽清爽的意境。“摇”字,暗示晚风,逗起下联。“野炉风自爇,山碓水能舂。”描写寺中自然新闲的生活。 炉火在晚风中自行燃烧,石碓随着溪水不停舂捣。本来作饭、舂米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内容,是必需的最常见的劳动,但是在寺院中这一切都表现得别有情趣,和煦的晚风、燃烧的炉火、流淌的溪水、转动的石碓,它们和谐而完美地组合着,将人的存在赋予自然的意义,使人融入自然之中,成为自然的组成部分。“自”字、“能”字,着意突出寺院的朴野,表现僧人的闲逸,打破了物我界限,使生火、舂米这种人们必需的生活形式充满了禅趣。
“勤学翻知误,为官好欲慵。”诗人有感于寺院的自然和闲逸,回想自己坎坷失意的生活经历,顿时产生了一种厌倦官场、向往隐居的情绪。“知误”、“欲慵”,是他对过去孜孜勤学、兢兢为官的人生态度的否定,与他在《初至西虢官舍》诗中所说的“早年迷进退,晚节悟行藏”意思相同。“翻”字,明其悔恨之意切;“欲”字,见其悟道之情真。“平生好疏旷,何事就羁束。”(《郡斋闲坐》)诗人慵于为官,也就是他那种摆脱尘事束缚的疏旷襟怀的体现,在情趣上与前两句所表现的山风燃火、溪流碓米的自然情形完全一致,很有禅味。末二句“高僧瞑不见,月出但闻钟。”以一种清远高浑的意境升华自己的内心情感。日落西山,暮色蒙蒙,一勾新月挂在天边,禅院的晚钟敲响了,钟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诗人的心也就随着那悠扬的钟声飞向远方、飞向碧空、飞向那辽阔无际的虚无境界。晚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曾以月下闻钟形容一种“高古”的艺术境界:“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摆脱尘世、回归自然的清高爽洁的人生境界,与岑参“月出但闻钟”如出一辙。“高僧”是诗中始终未出面的主人公,诗人虽然在天黑时都还未见到他,但在禅院中却处处能见到他的精神,那风中的炉火、溪上的石碓、黄昏的晚钟,将禅师行踪超迈、优闲自适的形象充分表现出来,与诗人“欲慵”的厌世心态正相吻合。
全诗笔致潇洒,一气贯注,山中疏野自然之景与诗人厌世思隐之情巧妙照应,意境幽淡,韵味深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