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野望”者,眺望四野也。翁卷这首七绝,抒写了他秋日登高眺望家乡永嘉所见之景及其内心之感受。诗人用白描手法,以简单的意象,寻常的词语构成了一幅清新秀美的山水画卷,显示了翁卷诗含灵秀之气于闲淡之中的特色。
“一天秋色冷晴湾”,首句写秋色之寥廓无边。秋色本是虚无难以捉摸的,诗人以 “一天”形容之,显从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来,可见秋色之无涯无际,无所不在,弥漫于天地之间。而 “冷晴湾”——晴日之水湾融入寒意,则将诗人登高俯视所见秋色进一步具体化了。一个 “冷”字,平平常常,看似毫不起眼,但放在这里却非同寻常,将无形之秋色与有形的晴湾联系起来,将诉诸视觉的秋色与冷暖感觉相沟通融合,令人不由感到一阵寒意,确是传神之笔,妙不可言。
“无数峰峦远近间”,写屹立于秋色中的重重峰峦自近而远延伸到天边。“无数”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永嘉大地奇峰叠起,密密匝匝的壮观景象。这两句所写皆为诗人登高之所见,一为写水,一为写山,境界阔大,然所摹写皆为静态之景,给人感觉并非雄健奔放之气势,而是清新淡远的情趣,仍不脱四灵之窠臼。
三、四句承上而来,仍由山和水生发开去。“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诗中出现了主人公上山看水之身影。按常理,诗中接下去应写水面之清澈明澄,万顷碧波,或写其微波荡漾,水草摇曳,总之,应是写水之景。然而诗人在此虚幌一枪,使了一个障眼法,以 “上山看水”造成读者错觉,然后笔锋一转,忽发奇想,又回到写山上来,只是别出心裁地改变了观赏角度。“忽于水底见青山”句是全诗的精华。诗人“闲上山来”是“看野水”的,怎么又突然见到了山?一个“忽”字,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突兀见到水中山的惊喜之态。诗人又在惊喜什么?在波光粼粼,摇曳万姿的水中,突然出现一座气象万千的青山,它又象征着什么?原来,诗人在此正在表达其“顿悟”那一霎那的禅悦之情。当诗人以散淡之身在一个散淡的秋日漫望远近那无数峰峦时,那些峰峦显然没有给诗人以强烈的印象,当诗人漫步上山看野水时,突然从水中倒映的山景触发了某种禅机,达成了某种顿悟,感觉到无比的喜悦。诗人顿悟的到底是什么,他没有明说。全诗至此曳然而止,唯其如此,给人无限回味的余地。至道本是非语言所能表达的啊!
无独有偶,隋唐之际王绩在隐居东皋时亦有一首《野望》,且同样以家乡秋景为题材。而王绩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在闲适情趣中,夹杂以忧郁无依之感叹,表现其不忘世事之倾向。翁卷却一生落拓江湖,对生活取遁世态度“有口不须谈世事,无机惟合卧山林”(《行药作》) 即为其自白。故同为《野望》,翁卷之作与王绩是大相径庭的,从中可看出时代环境和政治形势的不同,南宋后期的翁卷们再也无力和无意去关心世事,力挽狂澜,所能释怀的,就只有寄情山水,吟啸风物一途了。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人的思想和趣味。
此诗写法上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山,虚写水,为山中有水;后两句实写水,虚写山,乃水中有山,而虚实间,不外山水二字。从诗歌描写视角看,自首句的天空到末句的水底,高低远近,俱收眼底,可谓是一诗写成的全景立体山水画。
叶适曾序翁卷诗为“自吐性情,靡所依傍”,诗人淡语中有深趣,力求以浅淡明净之语,写其野逸清瘦之趣,以平易晓畅的语言抒发个人感受。天成美景,妙手偶得,清新自然,毫不做作,写来一气流注,实为永嘉四灵中一篇出众的佳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