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双元《送刘司直赴安西》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史双元

绝域阳关道, 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 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 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 不敢觅和亲。

王维

这是一首送别佳作。司直为大理寺属官,从六品,官职不高。开头四句描写友人赴边路上的荒凉情景。“阳关”在河西走廊的尽头,再往前,就是少数民族居住区,沿途所见无非弥漫的烽烟、飞扬的尘土,不仅少“友人”,而且“少行人”。在这孤寂荒凉的万里行程中,或许偶有大雁从胡天掠过,留给大漠一点生命的象征,这时,天涯游子的心里,内地该是多么的温馨,家乡又是多么的遥远,而抬眼望去,仍是走不完的黄沙,看不完的荒凉,大雁勾起的是更沉重的乡思与孤独。这几句,重在写景,画出悲凉苍茫的风光,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同情。

王维另有《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写得含蓄深沉,艺术上自然十分高妙,但全诗意在惜别,格调较“沉”,缺少“亮度”。《送刘司直赴安西》一诗前四句命意与此相同,而后四句则由沉郁中振起,祝愿刘司直为国效命,弘扬国威,干出一番事业,立意遂翻进一层。题目中的“安西”指安西都护府,是当时西北边塞的重镇,同时抵御着南面吐蕃与北边突厥的进攻,是一个阴云密布的战场,也是一个男儿横行、建功立业的理想场所,出使安西既是“苦差”,也是令人振奋的壮举。后四句即由悲而壮,抒发了一种重振天威、安边定国的豪迈感情。“天马”是西域骏马名,《史记·大宛传》载:“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苜蓿”本是西域骏马嗜食的植物。“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当年汉武帝遣使张骞打通西域之路,派李广利伐大宛取名马,苜蓿与葡萄也就随汉使传入了内地。诗人歌颂昔日的荣光,赞美汉臣保卫边疆、沟通两地文化的历史功绩,其内在含意则是借古喻今,勉励好友继续走下去,顺着这一条“天马”之路,创造更多业绩。这一联借历史而喻现实,最后一联则由咏史直接转为写实。“和亲”指封建朝廷将宗室女子嫁给少数民族首领,这是一种政治性的联姻。“和亲”始于汉代,当时汉高祖刚统一天下,急需休养生息,北方的匈奴日益强大,屡次南侵,成为汉朝的边患,大臣刘敬认为不能用武力去征讨,也无法用仁义去说服,只有采用“和亲”政策,就是把皇帝的女儿嫁给匈奴首领,再送去丰厚的陪嫁品,这样就能笼络住单于,使他不再南侵,因为天下哪有女婿打岳父的道理呢?公主生下的儿子继位后又是汉家的外孙,天下又哪有外孙对抗外公的呢?刘邦接受了这一建议,以后并且和其它少数民族也实行了“和亲”政策。从历史上看,“和亲”有利于民族间的安定团结、和睦友好,互惠互利、文化交流。但某些时候,外族首领主动“觅和亲”,则一般都是内地封建王朝十分软弱、被动挨打,不得不“赔了公主又折兵”,以公主作为“牺牲”贡献品的时代,这往往是汉民族感到耻辱而确实产生了不平等条约的时候,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才能明白诗人反对异族“觅和亲”的感情。

这首诗前悲后壮,悲是一种现实感情,壮是一种理想追求,二者巧妙结合,“一气浑沦”(《唐诗别裁集》语),洵属上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