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学锴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抵御阴山以北强悍的游牧民族对内地的侵掠,是中国历史上中原各王朝一直关注的重大问题。王昌龄这首用乐府《横吹曲》旧题写的边塞诗,通过对秦、汉以来近千年间边防形势的回顾与沉思,从宏观上概括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唱出了一曲雄浑阔远的爱国军歌。
首句思接千载,由眼前的明月临关遥溯秦汉,展现出浑涵今古的悠远苍茫境界。边地雄关,是阻挡胡马南侵的屏障,戍边将士保卫国家安宁的坚定意志的象征;同时它历时间的风雨、战争的烽火而巍然独存,又是历史的见证。高天明月,既是征人思妇寄托相思的凭藉,又是连接今古的桥梁。在凝聚了阔远时空的关、月之上冠以“秦”“汉”,悠远的历史想象便有了鲜明的指向,令人自然联想起秦代“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的情景和汉代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屡败匈奴的伟绩,唤起民族的自信与自豪。次句思绪由古而今,揭示出近千年来边地战事的长期延续。在“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个高度概括的诗句中既蕴含了历代戍边将士“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壮志,也包含了征战的艰苦和壮烈的牺牲。一二两句在由今溯古、由古及今的想象中正寓含着对这个延续千年的历史问题的沉思。三四两句,便单刀直入,对此作出明快有力的回答。“龙城飞将”合用卫青击匈奴至龙城与飞将军李广二典,指英勇善战、威振北边的统帅。用“但使”“不教”这种假设句式,正反面的经验教训及已然未然之事均概括无遗。这答案似极简单明瞭,却又涵蕴深广。能否任用良将,向来与政治是否清明相连;呼唤良将也就往往与向往开明政治相关。广大爱国将士的愿望是“不教胡马度阴山,而非穷兵黩武,侵凌别的种族。这里所透露的正是一个坚信自己力量而又热爱和平的伟大民族的雄阔胸怀。
绝句篇幅短小,难以表现丰富复杂的历史内容。此诗用高度概括的手法创造出阔远的时空境界,内涵丰厚,能引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故为诗评家赞为“神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