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奇林
楼船十万石头城, 钟阜依然拱旧京。
弓剑秋藏云五色, 旌旗夜渡月三更。
中原父老还扶杖, 绝塞山河自寝兵。
不信封侯皆上将, 前茅独让弃繻生。
张煌言
张煌言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优秀的爱国诗人。他怀抱孤贞,出入江海,坚持抗清斗争十九年。军中所作诗篇,或记戎旅生活的艰辛,歌颂浙东义军的战斗精神;或抒情明志,表现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复明愿望。顺治十六年(1659),清廷发兵三路陷贵州、入云南,追击声势稍振的南明桂王政权。在这种形势下,张煌言率所部义军六千人,会同郑成功十七万大军北伐,希图牵制清军并开创新的局面。诗人应郑成功之请,先率水师一支,兵不足千,船不满百,扬帆逆流而上,冒清军新式炮火的夹击,断镇江金、焦间的横江铁索,六月二十八日抵达南京燕子矶旁的观音门。几天后,与郑成功大军汇合,水陆包围南京。此诗写于北伐义军驻扎观音门之时。
诗一开头,就拉开战争的帷幕,让我们看到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进军场面:夏秋之际,长江波浪滚滚,十万水师乘着高大的战船直逼南京,准备收复这座被清兵占领的历史名城。这里未用采笔绘声绘色,"楼船"句中只有"楼船"、"石头城"两个名词和一个数量词"十万",却把北伐义师兵临南京城下的盛大声势表现了出来。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云:"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楼船"句似袭用《西塞山怀古》诗意,加以变化,显出北伐义师对清兵形成的威慑力量,预示北伐斗争将取得辉煌成绩。"钟阜依然拱旧京",表面意思是,钟山依旧拱卫着明朝的旧都。一个"拱"字,十分形象地突现钟山龙盘虎踞之势。如果我们注意到"依然"二字,自能体会出其中具有的深层含意。本来,"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金陵怀古》)。从亡明的孤臣遗民眼里去看,自然界的钟山依旧以龙蟠之势拱卫着故国旧都,可世上人事已非,朝代已换,岂不叫人嗟叹!今天北伐义师到此,要用巨擘扭转乾坤,翻天覆地,这又是多么地振奋人心呵!
颔联是个对偶句,既工稳整齐,又生动形象,承上联进军写战士夜渡的场景。你看,诗中没有用"战士"、"战船"这样的词语,也没有具体描写如何夜渡,而是以物代人,以部分代全体,写手执"弓剑"的战士掩藏在祥瑞的五色云彩之下,密布"旌旗"的战船行进在月夜三更之时。没有人声呐喊,也没有兵器撞碰,宽阔的长江水面寂静悄然,只能听见橹桨用力击水的哗哗声响,这是一幅月夜江上行军图。"云五色",不仅点染长江月夜的美丽景色,衬映战士夜渡的乐观情绪,而且显示是一个吉祥兆头,苍天也在保祐北伐义师打好收复南京城的这一仗。
颈联则抒写雄心壮志:北伐中原,复兴明朝。"中原父老还扶杖,绝塞山河自寝兵。"意思是,中原父老都在路边扶杖等待义师的到来,他们日夜盼望结束沦陷区的屈辱生活;只有把敌人赶出边塞,方可放下手中的武器,解甲归田。"绝塞":越过防塞。诗人率军北伐之时,"乘胜长驱,又何其壮也"(《北征录》),故对收复中原充满信心,发抒壮怀。他不象怀有六十多年家国之痛的陆游那样,晚年对"北定中原"感到失望:"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尾联两句,承前三联,归结到自己身上,当仁不让地负起历史重任。"不信封侯皆上将"句,谓纵观历史,驰骋疆场立功封侯的人都是虎虎猛将吗?诗人不信。"前茅独让弃繻生",不仅不信,接着还举汉武帝时谏议大夫终军作为根据,借以自喻,文人书生偏能位居功臣的前列。从"不信"到"独让",语意固然层深一步,语气更是斩钉截铁,咄咄逼人。"弃繻生":典出《汉书·终军传》:"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注:繻,帛边,分两半合以为凭证。)。……弃繻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终军还请缨缚南越王致之阙下。篇末以终军喻己,与开头隐指王濬相合,前后呼应,委婉曲折而又真挚热诚地表达出自己的宏愿。
此诗前两联写战场实景,后两联写心中抱负,由近及远,由实而虚,通篇洋溢着光复河山、复兴明室的战斗豪情。虽是一首战争诗,战士如何勇猛,厮杀如何激烈,这些惊险场面都略而不写,但进军南京、夜渡长江的威武气势却绘声绘色,可见诗人剪裁的工巧得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