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美学、诗学专著,朱光潜撰。此书抗战中由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付梓刊行。计为10章:诗的起源;诗与谐隐;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学的关系;诗与散文;诗与乐——节奏;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上、中、下):论声;论顿;论韵。每章下设若干节,卷末附录: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1948年正中书局增订版续补三章: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上、下):赋对于诗的影响;声律的研究何以特盛于齐梁以后;陶渊明。1984年三联书店重版时将《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和《替诗的音律辩护》两篇30年代旧文,分别附于相应章节之后。《诗论》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诗学理论著作。它改变了我国向来只有诗话而无诗学的状况,将虽不乏精深透辟之见,但大都偶感随笔,信手拈来,零乱琐碎,不成系统,而且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的传统诗话,升华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的高度上。其开拓之功影响深远。《诗论》的作者学贯中西、融汇古今,运用自己掌握的文学、历史、哲学、美学、心理学、语言学、民俗学等方面的渊博学识,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流程及其规律性进行纵深把握,提玄钩沉。即注重有关科学与艺术对诗的幅射,又注重中国诗创作和西方诗创作的异同并探索其原因。涉笔之处,精见迭出。依据“直觉”、“知觉”等心理学知识,指出“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较深刻地解释了中国传统的“境界”说。对莱辛诗画异质论,既肯定它在艺术理论上的贡献,又详骘其不足之处,并结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历数事物形象的中国诗词,平议“画只宜描写,诗只宜叙述”的不甚精确。运用尼采的悲剧理论和华滋华斯的“沉静中的回味”说,以中国诗词为论据,证明“主观的”和“客观的”分别在诗中是不存在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