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禹偁《点绛唇·感兴》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王禹偁

点绛唇·感兴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这首《点绛唇》题作“感兴”,表明是即景兴感之作。词中描述的是江南风物,可以推知此词为作者寓居江南时作。王禹偁是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曾仕宦各地,但在江南任职只有一次,即在他踏上仕途后的不久,自31岁起的数年之间出任长洲县(治所在今苏州市)令。所以该词当为作者壮岁时作,词中也透露出了他壮年时代的志向、抱负。

上阕写景,显露出词人对江南的热爱心情。首句“雨恨云愁”,却说江南一带常有阴云濛雨,惹人愁恨,言下颇有讨厌之意。不料次句突接“江南依旧称佳丽”,令人情绪一振,明白了作者用的乃是“欲扬先抑”之法。纵使云遮雨罩,江南“依旧”称得上“佳丽”,那么倘使艳阳晴天,江南风景必定更加旖旎可爱了。杜牧《江南春》绝句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特意让江南的重重佛寺出没掩映在迷离烟雨中,创造出一种朦胧美;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认为雨中的西湖同样具有魅力。可见江南的云烟雨雾并不一定是人人憎嫌的。王禹偁说“雨恨云愁”,可能是他一时的心理感受,也可能只是为了衬托江南的“佳丽”才故意这么说的。这开首两句构思很巧,但形象感毕竟太弱,于是下两句便作补救:“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在前方弯曲如带的河流岸边,聚居着数户渔家;墟落上空,一缕淡青色的炊烟正袅袅上升,给人带来温馨、亲切、恬静,也给作者带来了对家乡的甜蜜回忆。思乡念亲,是远离家门的游子最为普遍、最常出现的思想情绪之一。作者特意把水村渔市的缕缕炊烟作为江南的美景摄入词篇,其中实在也涵蕴着他想念故园的潜意识啊。

总起来看,上阕写江南景色,是紧扣了江南为水乡这个基本特征落笔的。下阕着重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高远胸怀和壮志难酬的怅惘意绪。换头两句,从字面看,是紧承上阕写“眼中之景”而来,进一步丰富了景观,扩大了空间;从抒情主人公的情绪发展角度分析,则是由上阕结句所包藏着“思乡”情绪而引出对空中连缀成行的雁群作仔细地“遥认”,盼望能够发现某一只大雁的足上系着封家书。这个愿望,自然没有实现。词人在失望之余,一面仍不甘休,手扶栏干,凝神注视飞掠而过的雁群,一面就不禁想起自己27岁时离乡背井、徒步赴汴京应举受黜落,30岁再次赴举始中进士等一系列事情。自己多年来抛家别乡、奔波仕途,不就是为了一展雄才、有所作为吗?而今在长洲当个小小的县令,又怎能有大的建树呢?然而若要入京任职,除非有朝廷重臣的荐举、援引,可现今的朝廷里,又有谁是我的钟子期、伯乐呢?这一连串的感叹,正是“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所蕴含着的。平生事,指平素所追求的功名事业。作者在长洲县令任上曾作《寄主客安员外十韵》诗曰:“何当升大用,吾道始辉光?”可见他并不安于当个县令,求进心情十分迫切。求进而不得,那么“谁会凭栏意”的怨望情绪之产生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王禹偁是宋初著名的诗文革新家。他生活在北宋建国之初的四十多年间。这时的文坛上,唐末五代以来的颓靡文风仍占统治地位,王禹偁力图改变这一状况,他的散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学杜甫、白居易,追求简易、质直,反映现实。其词留下来的仅此一首。该词即景抒怀,格调旷远,语言清新质朴,与他的诗风相近,对当时以写男女艳情、风月留连为主的词坛浊流作了抨击,也为以后写感兴之作的词人提供了一个借鉴。如岳飞的名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满江红》),辛弃疾的佳句“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无论在表现手法和情感内容上都可能受到王禹偁词的启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