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刘禹锡

潇湘神·斑竹枝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潇湘神》是刘禹锡创制的词调,又作“清湘词”、“潇湘曲”,开头三字重叠,其它三句均为七言,单调二十七字,只比七言绝句少一个字,实际上是七绝稍加变化。词的内容写湘妃故事,潇湘神即指湘妃。相传虞舜帝南巡,死于九疑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至湘水边,闻讯恸哭,泪洒于竹,染竹成斑,后投湘水而死,成为湘水之神,俗称湘灵。这故事就是《潇湘神》曲调名的来源。《白雨斋词话》卷七指出:“古人词大率无题者多,唐五代人多以调为词。”此调就是如此。《旧唐书·刘禹锡传》云:“禹锡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此词或即为祭潇湘神而“为新辞以教巫祝”之词。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开头用重叠的形式,渲染出沉重的气氛。竹枝本是清雅之物,而潇湘之竹,自从染上娥皇、女英的眼泪之后,就与其它竹枝不同,增添了悲哀的色彩。词人在这重叠深沉的哀叹中,实际上也融进了自己被贬谪的怨愤痛苦之情。在词人看来,这竹枝上的点点泪痕,都寄托着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似乎斑竹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有着无限相思之情的湘妃的代表。这“点点”泪痕,说明湘妃之情深。正因为情深,所以湘妃怨恨也深,人们同情湘妃悲哀沉痛之情亦深,所以这个流传千古的悲剧故事永远激动人心。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楚客,本指屈原。刘禹锡当时正贬官在朗州,与屈原流放湘西相似,所以这里的“楚客”实是作者以屈原自喻。相传湘灵善鼓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唐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有“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之句。这里的“瑶瑟”,乃瑟的美称。在作者的想象中,湘灵鼓瑟必然极为哀怨,所以说“瑶瑟怨”。当夜深人静、明月高照之时,楚客徘徊于潇湘之滨,想到自己忠贞而被弃谪的怨愤,极想听到从茫茫水面上传来湘妃动人的鼓瑟之声。因为这充满哀怨情思的瑶瑟之声,似乎是在替作者诉说着心中的忧伤和愤懑之情。这样,作者和湘灵的怨愤之情融合了,历史传说与现实生活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也融合了。

全词描绘了一个真实与虚幻结合的艺术境界。湘竹上的斑痕,是真实的,人间有无数哀怨之事,包括作者在内,这也是真实的,所以这千古不灭的传说永远动人心弦。但是,湘灵鼓瑟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人们决不可能听到湘灵的瑶瑟之声,这是虚幻的。正因为真与幻的交织和结合,使此词蒙上迷离惝恍的氛围,留给读者无穷回味和遐想的馀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