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吴镇《临荆浩《渔父图》十六首(选一)》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元)吴镇

临荆浩《渔父图》十六首(选一)

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元末著名画家吴镇,对五代时荆浩之画颇为推崇,曾谓其画“卷中妙境无穷已”(《题洪谷子<;楚山秋晚>;》),可谓隔世知音。在临摹荆幕浩《渔父图》之际,他走笔写下了十六首题画词,本篇即是其中之一。

一首好的题画之作,既要摄取画面,使人如见其画,又要跳出画面,使人画外见意。也就是说,既要再现画境,又要填补画面之不足,使词与画相得益彰,彼此辉映。这首小令,就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二句大处落墨,勾勒出《渔父图》的基本框架,亦即“渔父”活动的广阔背景。晚风吹起,辽阔的洞庭湖上,波浪起伏;一叶扁舟横在湖心,动荡不定。洞庭湖之大,足有八百里方圆;扁舟之小,犹如一片树叶。这一大一小的强烈对照,突出地表现了“一叶”扁舟的幽独与孤寂。黄昏时分,暮鸦归巢,牛羊回栏,而一叶扁舟却倘佯在湖心之上,没有归宿,似乎也无意于急急归去。这两句描写为“渔父”的出现创设下一个空旷、幽独的境界。

后三句“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完成了“渔父”形象的塑造,扩展和深化了画境。“黄昏”应归,“风生”添忧,而“兰棹稳”三字一扫旁观者的忧虑,活画出渔父的悠然心态。这不禁使人联想起唐人张志和《渔歌子》之“斜风细雨不须归。”两个“渔父”之“不须归”的悠然心态又何其相似!“草衣”,用蒲草编的蓑衣,这是渔父的装束。“轻”字语意双关,不仅具有蓑衣轻的“轻便”之意,而且还有无官一身轻的“轻松”之意。“只钓鲈鱼不钓名”乃点睛之笔,写出渔父的精神境界:只求归隐自适,不要名爵,超脱于世俗荣辱、名利、升沉、得失之外。“鲈鱼”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张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邀)名爵。’遂命驾便归。”自此之后,诗词中所用“鲈鱼”的意象往往包含着“贵得适意”、不希名爵而辞官归隐之意。

中国古代的士人,有道则仁,无道则隐。元代是一个民族压迫严重的时代,文士尤为贬值,至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之说。故在元代文人之中,避世高蹈、屏迹幽居之风颇为盛行。词人安贫乐道,不愿与元蒙统治集团合作,终身隐居不仕。画中的渔父,何尝不是词人的自我写照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