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尊师重教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传统美德·尊师重教

中华民族素以文明古国著称,其中,教育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注重教育,是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是立国之本。教育离不开教师,因此尊重推崇教师是注重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我国古代具有世界影响的先哲之一孔子,创办“私学”,传授“六艺”(即儒家的六部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大力从事教育和学术文化事业,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教育是人类最崇高的职业,教师为传授文化、培养人才而无私奉献。由于有了教育,更加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了教师的职责,他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以说,没有了教师,人类文明就不能继承和发展,对教师从事的职业和做出的贡献的尊敬,也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崇尚与追求。因此,古人就有尊师重教的风气,沿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极可宝贵的道德传统。

东晋时期前秦的皇帝苻坚就十分注重教育。根据《晋书》记载:苻坚广修学宫,凡是有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凡是清正廉直、忠孝节义的人,苻坚都下令用立牌坊赐匾额等方式加以表扬,对教育更是如此。他亲临太学,考核学生学习经义的情况,并按学习优劣而排列等级。《汉书》中也记载过文翁兴学校的故事。文翁是西汉的名吏,从小好学,精通《春秋》。在汉景帝时任蜀郡守。文翁仁爱好教化,看见蜀地偏僻落后,有意改进。于是文翁选取郡县小吏中开明通达,可以成材的人十几名,亲自告诫劝勉他们之后,把他们派遣到京师去学习,所有经费都由蜀郡节省经费来支付。几年以后,这些人都学有所成地返回蜀地,在蜀地任重要职位。这些人被称为学官弟子。在文翁的创始之后,学官弟子成为一种时尚,很多人争相前往,甚至富人想要拿钱去求。到汉武帝时,通令全国,各郡国都可以设立学校官。巴蜀一带一向崇尚文雅,这与文翁的教化是分不开的。这些事例都表现了皇帝执教、大臣倡导教育的典型,表明了中华民族对人类知识与文化的价值肯定。

古代有许多人尊师敬师,不管师者地位高低。如五代时期大居守李相读书时经常误读一个字的发音,他的一个下属小吏纠正了他的读音,李相便真诚地拜他为师。“一字师”的故事就这样流传下来,为人所称颂。明代史可法是崇祯进士,曾任兵部尚书大学士,率兵镇守扬州,抵御清兵,多次拒绝清兵劝降。后来扬州城破,史可法以身殉国。史可法的恩师左忠毅公左光斗因为不怕权贵,敢于直言,被太监魏忠贤陷害,遭受严酷刑罚。史可法朝夕在狱门外,但却无法进入,最后他用重金买通了狱卒,身穿破衣服,脚穿草鞋,背着筐,拿着铲子,扮成清洁卫生的人,进监狱探望恩师。后来史可法作官,常常亲自办公到深夜,他说:“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这种谨尊师训,终身不懈的精神表明了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的尊师美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