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重要诗人·梅尧臣
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即古宛陵,遂称宛陵先生。叔询,有文名于时。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询通判襄州,从行。仁宗天圣(1023—1032)中,荫补太庙斋郎,为桐城县主簿。天圣九年(1031),为河南县主簿,任中与欧阳修、尹洙等往还较密;始存稿。景祐元年(1034),知建德县。宝元元年(1038),任满,赴京师。宝元二年,知襄城县。庆历元年(1041),改监湖州盐税。庆历四年,罢,归宣城,赴京师。庆历五年,为许昌签判。庆历七年,罢,回京师。次年,为国子博士,旋签书陈州镇安军节度判官。皇祐元年(1049),父卒,奔丧。皇祐三年,回京师,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皇祐四年,监永济仓。嘉祐元年(1056),为国子监直讲。嘉祐五年,迁尚书都官员外郎,卒。有《宛陵先生集》传世,存诗约二千八百九十首。他论诗强调继承《诗经》、《离骚》传统,主张诗创作必须“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如见赠述诗》);应该学《春秋》“贬骨常苦笞”(《寄滁州欧阳永叔》),诗应有褒贬,有批判,有讽刺。他关怀民生疾苦,天圣九年,有《田家四时》、《伤桑》、《观理稼》、《新茧》;景祐三年,有《田家》、《陶者》;康定元年(1040),有《田家语》,揭露赋税、徭役使得农民“父子各悲哭”,“铛缶空无粥”;有《汝坟贫女》,叙贫女之老父应役,僵死壤河上,无人殓葬之悲惨遭遇,庶几诗史。他关心国事,其代表作有《襄城对雪》之二、《故原战》、《故原有战卒死而复苏来说当时事》、《蔡君谟示古大弩牙》,写西北事,愿为之效力。其景祐三年所作《彼鴷吟》、《巧妇》、《闻欧阳永叔谪夷陵》、《猛虎行》,讽刺朝廷当权守旧势力排斥异己,谓之为“食人肉”,辛辣深刻。其《晚泊观斗鸡》、《寒草》、《见牧牛人隔江吹笛》诸作,寓哲理于平常景物或事物之中,其见识往往有过人者。以上各诗,皆言之有物,有现实意义,他认为“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反对浮艳、空洞、晦涩的西昆体诗风,以“平淡”作为艺术的至高境界。他提倡含蓄美,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他善于以朴素自然之语,写出清切新颖之景,如《鲁山山行》写秋山荒凉幽静,笔触细微。其《食河豚》、《送欧阳秀才游江西》、《郭之美见过》、《阻风秦淮》等作,於浑朴中时出苕秀。其《梦后寄欧阳永叔》、《东溪》、《考试毕登铨楼》等作,皆有意新语工佳句。“其古体优于近体,五言尤胜七言,然质而每钝,厚而多愿”(钱锺书《谈艺录》),以致“‘平’得常常没有劲,‘淡’得往往没有味”(钱锺书《宋诗选注》),缺乏文采。此类弊病,正是他改革诗体所付的一部分代价。陆游称梅诗“突兀元和作,巍然独主盟”(《剑南诗稿·书宛陵集后》)。刘克庄称他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后村集》卷一七四)。清潘彦辅《养一斋诗话》于宋诗独取尧臣之“淡”。事迹详欧阳修所撰墓铭。《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