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儒教·附:经学·礼记
儒教经典“三礼”之一。是战国至西汉的儒师传授《仪礼》时进行解释、说明和补充的文章汇编。所谓 “记”,就是对“经” 的说明文字。这种记文多累世相传,非一人一时所作。《礼记》原来没有独立成书,据说有一百三十一篇,附《仪礼》 而流传。汉宣帝时,戴德、戴圣叔侄同以《礼》学名家,被立为博士,两人分别从这些记文中选出一些篇章,编成《大戴礼记》和 《小戴礼记》。后来,郑玄给 《小戴礼记》作注,并与《周礼》、《仪礼》并称“三礼”,于是 《小戴礼记》的地位逐渐提高,到唐代便正式升格为经,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礼记》。《礼记》共分四十九篇,不仅记载了许多生活中实用性较强的细仪末节,而且详尽论述了各种礼仪的意义与制礼的精神,广泛涉及儒教的宗教精神 (如《中庸》、《祭统》、《祭义》)、天人之学 (如 《月令》)、人生哲学(如 《儒行》、《大学》)、社会理想(如 《礼运》)、教育思想 (如 《学记》)、音乐论 (如《乐记》) 等等,内容非常丰富。在某种意义上,《礼记》 比 《仪礼》 影响更大。南宋理学家朱熹曾从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与 《论语》、《孟子》编为 “四书”,是元明清三代士子人人必读的钦定圣经。《礼运》 中描述的 “天下为公” 的 “大同” 世界,更成了中国人心中的 “理想国”。其中的许多格言,如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君子之交如水,小人之交如醴”、“苛政猛于虎”、“可杀而不可辱”等,都成了广为流传的名句。《礼记》虽然后出,但从影响来说,却超过了 《仪礼》和 《周礼》,唐代经学家孔颖达主编 《五经正义》,其中的 《礼》 就是 《礼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