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诗的世界
8月乘火车经过湖南,暑气蒸腾,尽管所有的车窗都敞开着,还是闷热难当。清晨,朦朦胧胧从睡梦中醒来,忽听隔壁卧铺上传来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声音是那么娇嫩、清晰,我听后像喝了一杯清凉饮料,顿时心旷神怡。起来寻声找去,原来是一个坐在外婆怀里玩弄熊猫玩具的小女孩念的,问年龄,才一岁零八个月。由于苦热,孩子有点憔悴,但她那一双黝黑发亮的眼睛依然活泼生神。在我的要求下,她的外婆又引逗她接连背诵了六七首唐代绝句,我感到十分快乐和惊异。这是一个智力发展很早的孩子,虽然她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诗句,但已在她小小心灵里点下了诗的种子。
说来也真是巧,和她的外婆聊起来才知道,我们竟然是同乡,再聊下去又发现我们居然还是少年时代的上下班同学。在这远离故土数千里外的旅途上邂逅相遇,话题自然离不开对故乡生活的回忆。我的童年是在一个极为偏僻的小村落里度过的,父亲是个读过私塾的识字人。在我五六岁时,父亲教我念的第一首诗,也是这首“春眠不觉晓”。在风雪弥天的冬夜,守着小火盆烧土豆吃的同时,有口无心地背诵几首唐诗,居然也能使父母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
现在的父母都极重视孩子的教育,四五岁的孩子背诵许多首诗不算稀奇。孩子们学的第一首诗,大约都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因为它是旧时代启蒙读物《千家诗》中五言绝句的第一首。历史上第一个编《千家诗》的是南宋诗人刘克庄。700多年来,这本启蒙读物几次重编,无数次印刷,被一代又一代人传诵,引导人们走进诗的世界,培养了人们对诗歌的爱好,其中一部分人还成为诗人。
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诗歌,都有自己民族喜爱的诗人。但就诗歌在人民中普及的程度说,我们中华民族可能是首屈一指的。前面说到的那个小女孩出生才20个月,就学会念若干首诗,这在其他国家怕是不多见的。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自古至今有多少人代代诵读着祖先留下来的各类诗歌,这是无法作出统计的。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人物。这说明我们中华民族是个特别喜爱诗歌的民族,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
在中国,不仅读诗的人多,写诗的人也特别多。历史上,上起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旁及三教九流,都有许多人作诗。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诗歌遗产是最为绚丽多彩的一项。
2500年前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特别重视诗歌。他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就是说,你不会诵读诗歌(指《诗经》),就不能增加你讲话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他还对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为什么不学诗呀?诗歌可以使人振奋,可以通过它观察社会,可以使人团结,可以用它表示批评和不满。”孔子曾用《诗经》做教材教育他的学生。因为他被尊为圣人,他的话对后世影响极大。在封建社会,诗歌成为文学的正宗,这和孔子的教导很有关系。
人们在愉悦、愤怒、悲哀、欢乐、憎恨、喜爱、期望等感情发展到极点时,常常要作诗,其中作得好的,便传诵开来,流传下来。比如,汉代的刘邦经过多年出生入死的征战,终于扫平天下,做了皇帝,踌躇满志地回到他的故乡沛(在今江苏省),和家乡父老开联欢会,酒酣气振时作了一首诗: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先是他自己独唱,又让120个家乡青年跟着唱,大合唱使联欢气氛达到高潮。刘邦作的诗也许不止三句,但流传下来的就是这三句。这三句诗准确地表达了刘邦当皇帝后的得意心情以及对未来国家安定的忧虑,写得昂扬豪迈,气魄宏大,确有开国帝王气象。刘邦的对手项羽也作过诗,那是他被汉军重重围困在垓下(在今安徽省),败局已无可挽回,同他的美人虞姬饮酒诀别时作的: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zhui追〕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英雄末路时的慷慨悲歌。他再也不能骑着他的乌骓马驰骋天下,只有对着他的美人徒叹奈何了。
史书《左传》记载:公元前609年宋国和郑国交兵,宋国大败。郑国俘获了460辆战车和250人,并俘虏了将领华元。宋国正准备用兵车和战马赎回华元,华元却自己逃跑回来了。后来宋国修筑城墙,华元前去视察,被筑城的民夫看见,便唱歌嘲笑他:
睅〔han旱〕其目,皤〔po婆〕其腹,
弃甲而复。
于思,于思,
弃甲复来!
华元长相有特点:金鱼眼,体肥肚子大,又长着浓密的络腮胡子。这首歌唱的是:“瞪着大眼睛,腆着大肚子,丢弃铠甲逃回来。大胡子呀大胡子,丢弃铠甲逃回来!”华元听了不好意思,就让他手下的人唱着回答:
牛则有皮,
犀兕尚多,
弃甲则那!
这是说:“牛有皮革,犀牛和野牛更多(它们的皮可做铠甲),丢弃铠甲有什么要紧!”为自己解嘲。筑城民夫听了又唱:
犀兕尚多,
丹漆若何?
民夫们说:“犀牛和野牛自然很多,可是油铠甲用的红漆到哪里去找呢?”华元听了再答不上来,就对手下人说:“他们人多,辩论不过他们,快走!”狼狈地溜掉了。民夫们唱的词,就是即兴创作的诗歌,用当时的语音唱是押韵的,非常幽默风趣,表现了群众的智慧。
诗是什么?诗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中国最古的典籍之一《尚书》里说:“诗言志。”说诗是思想感情的表达。汉代卫宏为《诗经》作的序中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为表达思想感情而作,未表达时是内在的思想感情,用语言(诗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了诗。此外,像《
庄子》里说的“诗以道志”,《荀子》里说的“诗言是其志也”,都是这个意思。但这不是说无论什么思想感情或随便怎样表达出来都是诗。古人说:
情欲信,辞欲巧。
即思想感情要真挚,用来表达的语言要巧妙。这话出自《礼记》,据说是孔子说的,本来是讲人的道德修养,后来常被用来说明诗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情不信,不能动人;辞不巧,不能给人以美感。前面提到的刘邦、项羽等人都不是职业诗人,他们的诗都是即兴之作,显得率直和粗糙。后世许多诗人拚尽一生心力作诗,把诗视为自己的生命,写下大量既有丰富思想内容,又有高超艺术技巧的诗篇。下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唐代诗人
李白、
杜甫的两首名诗。先看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李白青年时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坐船过三峡到湖北荆门山时作的。诗中说:离开巴蜀来到远方的荆门,游历古代著名的楚国故地。船出三峡后,眼前豁然开朗,展现一片旷野,身后险峻的山势突然中断;壮阔的长江劈开荒野向天际滚滚流去。夜晚,皎洁的月亮像一面光亮的明镜飞悬在天空,飘浮不定的游云变幻出海市蜃楼般的美景。在这异乡的陌生环境中,仍有从故乡蜀地流来的江水,不辞万里托着行舟,依依有情地把游子送到远方。诗题是“送别”,最后两句就是送别的话,被送的人可能也是四川人。诗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怀恋,也包含着朋友间的惜别之情。李白正当青年,满腹经纶,胸怀壮志,仗剑去国,要到广阔的天地中去干一番大事业,所以诗中表现出开朗豪迈的情绪。而杜甫的名篇《旅夜书怀》则表现了另一种情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杜甫晚年离开侨居的成都,乘船东下,在流浪生活中写的。诗人在船中看到:岸上微风吹拂着柔嫩的绿草,恬静而安详;入夜后,高高的桅杆耸入天空,左右不见邻舟和人烟,寂寞而又孤独。平坦的原野尽头繁星闪烁,天地间是那么苍茫辽阔;月影倒映江中,随着波浪上下沉浮。这时诗人涌起身世之感:尽管自己一生写过许多诗文,耗尽心血,可是并未因此增加什么声望;在官场倾轧中自己不适应,只好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去了官职(他刚刚辞去剑南节度使署参谋之职)。生活无着,重新流浪,这种飘泊无定的生活有什么可以比喻呢?恰似一只孤独无侣的鸥鸟在天地间四处飘飞。李、杜这两首用的是同一个韵,其中第三、四两句又极相似,都写得挺拔劲健,气势干云,都是唐诗中的名句。这种诗歌样式被称作五言律诗,此外还有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古体诗、乐府诗等样式。为了学习古典诗歌,继承这份文学遗产,首先应对中国诗歌发展源流有个整体的了解,下面我们对此作个概要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