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题《戒作门面语》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凡做诗亦忌戒门面语,以断不能有兴趣也。此首后半未到潮州,而先说潮州之景,有一字涉门面否?凡行旅作间亦可以隅反。(朱宝莹《诗式》卷三)
【诗例】
题临泷寺
韩愈
不觉离家已五千,仍将衰病入泷船。
潮阳未到吾能说,海气昏昏水拍天。
【解析】
“戒作门面语”,是指诗歌创作切忌只是为了迎和题面好看而虚情假意地粉饰或点缀,应在切题的同时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以情动人。宋代张戒认为:“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乎无憾。”(《岁寒堂诗话》卷上)艺术作品只有情真才有意味,才能感染读者。这样说,并不是说戒作门面语,作诗就可以浅、露、直,不要含蓄。因为一首情真的好诗也往往是含蓄蕴藉的,作者常把自己真挚深厚的感情,含在所写的形象里,使作品具有含不尽之意在言外的艺术魅力,而不是走入晦涩、朦胧,缺乏真情,毫无激情的极端。
韩愈的这首《题临泷寺》就是一首调高字响,不作一句门面语的诗作。唐代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李纯要把凤翔法门寺的一块佛骨迎入宫中供奉三日,准备了十分隆重的礼仪,要沿路百姓和文武官员焚香顶礼,跪路迎接。一向反对佛教迷信的韩愈,认为佛骨是朽秽之物,不应该迷信它有什么灵验,因此上表谏诤,在奏书《论佛骨表》中,大胆指斥皇帝的所好所为是“伤风败俗,传笑四方”。唐宪宗见奏表,极为恼火,下令杀掉韩愈,多亏裴度、崔群等说情,齐力挽救,韩愈才得免死罪,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从长安去贬所途中,路经商县西北的蓝关,遇上了一场大雪,使征马难行,这时他想到自己革除弊政的忠心换来的却是被贬的厄运,孤忠激愤,加上贬途的阻难,更感悲伤,满腔怨情无处诉说,偏巧在这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陪他同行,他便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他向亲人倾诉了过去的不平,仍有的忠直,眼前的困阻和未来的希望。《题临泷寺》是韩愈去贬所途经临泷(今广东曲江县)时写的,他没在临泷寺的题面上大作文章,而是平直浅白地抒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意。韩愈第一次因上疏朝廷请宽民徭,被贬斥到广东阳山县,这次贬斥又到广东潮州。在唐代,那里是瘴疠之地,谪宦者都视作畏途,韩愈也不例外。他在诗中抒发了自己亦悲亦豪的情感。诗的第一、二句,诗人说道:自己在贬途中历经艰阻,不知不觉离开长安已有5000里路了,但“夕贬潮州路八千”,还只过了一半;我还将拖着病弱的身子跋涉穷山恶水,继续赶路呢! “不觉”、“衰病”四字,可谓写尽诗人贬途中的痛苦,满含着无限的悲苦辛酸。“仍将”二字,不仅与 “不觉”相对,而且抒发了诗人被贬斥后无可奈何的心绪。韩愈两次被贬斥到南荒,他对南方的一切充满成见。他的诗作,每每写到 “处处山川同瘴疠”,似火焰地狱一般的可怕,然而同时也写出一种“可怕的美”。诗的第三、四句笔锋陡然一转,诗人说道:到潮州还有一半的路程,但我却能坦率地说,那里是一个茫茫一片海气,不见天和地的荒蛮之地。这里,诗人既写出了他即将去的贬所潮州这个恶地的“可怕的美”,更是在诉说他自己即将面临的险恶的前途。真可谓是写真景,抒真情。韩愈是一位善于抒写自己真情的能手,他继承了战国时代屈原“发愤以抒情”的传统,发展而为“不平则鸣”之说,主张诗人创作要抒发真情,反对“心伪”。可见这种一贯的作风,是他戒作门面语的动力。
总之,此诗虽题曰《题临泷寺》,但作者并未正面写“寺”,“寺”的地理方位、外观特征,均未着一字,而是写诗人被贬途经临泷寺之时的心情和感受,因戒作门面语,故能真情流溢,收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古人作诗非常讲究“切题”、“扣题”,为此总结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方法。然而,一首诗仅仅“切题”、“扣题”未必就是好诗,因为诗的特征首先是抒情的,如白居易所说“诗者,根情”,离开真挚情感的抒写,只在题面上用力,即仅“作表面语”,是不会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真正的诗来的。韩愈戒作门面语的创作实践,向我们昭示了一条重要的艺术原则:碰到一个题材,确定一个题目,首先要考虑怎样表达这个题材和发挥这个题目的问题,即如何处理“题情”的问题。“题情与否和是不是切题,二者虽有关连却又不完全是一回事。题情的概念,要大于切题。合乎题情的表现,就无所谓切不切题。”“能切题者未必即是佳诗,因为虽切题而未得题情,遂成死句。”“追求文笔与题材或题目的吻合并不等于要求作家完全被动地为题材或题目所左右,作家不同的才性、修养和构思有时可以在艺术表现中适度改变物性,使之呈现不同的风貌。”(刘衍文、刘永翔《古典文学鉴赏论题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