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虚实相生《描摹毕肖》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虚实相生《描摹毕肖》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首句,切野者,二句,切曝背,两句先将题目写尽。三句,写出野老情态,扪虱搔首,描摹毕肖。四句,又从三句发出一种闲情,盖归鸿飞去,惟野老于扪虱搔首时,眠于篱下,亦易见之也。唐释皎然诗辨体一十九字,情性疏野曰: “闲”,此类是也。(朱宝莹《诗式》卷二)

【诗例】

野老曝背

李颀

百岁老翁不种田,唯知曝背乐残年。

有时扪虱独搔首,目送归鸿篱下眠。

【解析】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认为杨万里“诚斋体”具有新、奇、活、快的特点:“人所未言,我能言之,诚斋之化生为熟也。放翁善写景,而诚斋善写生;放翁如画图工笔,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确实,生活是丰富多采的,一幕寻常的生活小景,一旦被诗人眼明手捷地捕捉下来,并以新鲜活泼的语言加以绘形绘色的描摹,是会给读者带来新、奇、活的感受的。李颀此诗写一位农家老翁日下扪虱、自得其乐的情态,题材虽俚俗,却颇有生活气息,笔下人物栩栩欲活。

首句的“百岁”泛指高寿。老翁年已衰暮,所以不再下田务农,这句切题中“野老”。次句承上切题中“曝背”。所谓“曝背”亦即晒背,俗称晒太阳。农村终年繁忙,白天男耕女织,家人都去忙碌了,留下老翁一人独自在家,因闲得无聊,所以以晒太阳打发时光。“唯知”二字,点出老翁无忧无虑、日日闲散的逍遥自在。“乐”字则将其自得其乐的惬意和盘托出。

一二句先将题目写尽,第三句腾出手来具体摹写老翁曝背的有趣情态。老翁沐浴着暖融融的阳光,顿感奇痒难耐,于是忽而扪虱忽又搔头,那幅手忙脚乱的憨态,被诗人敏捷地抓住了,并把它逼真活现地写了下来,幽默风趣,令人发笑。

诗至此,野老曝背的情态描摹毕肖,似乎已无话可说,然而第四句却翻出一种闲情。暖日温熙,暖风熏人,舒适欲醉的老翁仰卧篱下,蓝天上有一行大雁自北南飞,他不由眯起双眼,目送征雁渐渐远去,不知不觉中恬然入睡了。这句撷取的也是老翁曝背的活生生的场景,但是细细品味,在这幕场景中融洽着诗人的感触兴会,即他所歆羡的那种自然适意的闲适之趣。要知道,古代士大夫文人在屡经政治磨难或体验了官场的伪善之后,往往产生一种返朴归真的强烈愿望。这首诗着力表现老翁的安闲与逍遥,其中正注入了诗人远尘世而亲自然,绝机心而近天真的人生意趣。

全诗以寥寥28字活画出一幅野老曝背图,尤如工于快速写生的画家,只需简洁数笔,便手到擒来,笔下人物栩栩如生。总起来说,本诗的特色约略有二:一是捕捉最富有特征的细节,通过“扪虱”、“搔首”、“目送归鸿”、“篱下独眠”等片断性的动作和场景,表现老翁的适意情态,可谓“以一目尽传精神”。二是纯用白描,不加雕饰,语言不避俚俗,新鲜活脱,字里行间不乏幽默,似信手拈来,但情趣盎然。由此可知,只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写俗事,用俗语也可增强诗的艺术特色。事实上,即便是诗坛巨匠,在其创作中也并非一味求典雅而轻俚俗。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就指出:“余观杜少陵诗亦有全篇用日常俗语者,然不害其超妙。”他还引了杜甫的三首诗以为例证,其中一首题为《夜归》的诗写道: “夜半归来冲虎过,山黑家中已眠卧。旁见北斗向江低,仰看明星当空大。庭前把烛嗔两炬,峡口惊猿闻一个。白头老罢舞复歌,杖藜不睡谁能那。”诗写酒醉深夜归家的种种有趣情态,惟妙惟肖,而以口语入诗,读来倍觉亲切逼真。诚如王嗣奭《杜臆》所分析的:“黑夜归山,有何情致,而身所经,心所想,耳目所闻见,皆人所不屑写,而毕写于诗,却字字灵活,语语清亮。恍觉夜色凄然、夜景寂然,又是人人所不能写者,惟情真,故妙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