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虚实相生《以画为真》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虚实相生《以画为真》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杜《蜀山水图歌》:“沱水临中座,岷山赴北堂。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此以画为真也。曾吉父云:“断崖韦偃树,小雨郭熙山。”此以真为画也。(杨万里《诚斋诗话》)

【诗例】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沲江画图十韵



杜甫



沱水临中座,岷山赴北堂。

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

直讶松杉冷,兼疑菱荇香。

雪云虚点缀,沙草得微茫。

岭雁随毫末,川蜺饮练光。

霏红洲蕊乱,拂黛石萝长。

谷暗非关雨,枫丹不为霜。

秋城玄圃外,景物洞庭旁。

绘事功殊绝,幽襟兴激昂。

从来谢太傅,丘壑道难忘。



【解析】

这段诗话指出了古代诗人处理现实与绘画的两种手法。“以真为画”是把现实之景当成画中之物,借以称赞现实景物的美好,诗话中提到的曾吉父“断崖韦偃树,小雨郭熙山”即是如此。韦偃,唐代名画家,京兆人,诗人韦应物的堂兄弟,善画马与松,与杜甫友善,杜有咏歌他绘画的题画诗《题壁上韦偃画马歌》和《戏为韦偃双松图歌》。郭熙,北宋著名画家,以善画山水“独步一时”(《宣和画谱》)。以画为真则是把画中之景错当成现实之景,以此来夸张画家技艺之高妙精湛。以真为画多用比喻,以画为真则要复杂一些,要采用幻觉、通感等多种手法。因为绘画是静态的,按照莱辛的说法,它只能表现一个凝固的瞬时。因此,要表现出动态感,特别是一个连续的动作和持续的过程,就要借助于诗人的幻觉,做到真幻交织和以幻为真,并运用通感把绘画的线条、色彩、构图等视觉印象变为音响、节奏等听觉甚至冷暖等触觉感受,这样才能使静态的画有种飞动的气势和栩栩如生的生命力。杜甫就很懂得“以画为真”这个诀窍,在他的诸多咏画诗中多用此法,《诚斋诗话》中提到的这首《蜀山水图》也不例外。

《蜀山水图歌》原名《奉观严郑公厅岷山沲江画图十韵》。“严郑公”,即成都尹严武,杜甫的友人和政治上庇护者。“岷山”在茂州汶山县境内,“沲江”即沱水,在成都新繁县境内,皆为蜀地山水。严武的厅堂内挂了幅描绘岷山沱水景物的山水图,严请杜甫为之题咏,杜甫“奉观”并写了这首题画诗。

诗中首先运用幻觉来表现画的逼真:“沱水临中座,岷山赴北堂。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这里应是府尹的大堂,有巍巍公案、白粉涂壁、雕梁画栋,这是生活经验告诉诗人的客观存在,也是理性的真实。但眼前的景象却是沱水流到了公案,白波溅进了粉墙,大厅上横亘着岷山,画梁上插进青嶂,这是视觉上的错乱,也是感性的真实。这种理性与感性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眼前景象的对立,真景与幻相的交织,搞得真真幻幻、扑朔迷离,把这幅蜀地山水图的逼真、乱真充分表现了出来,收到了“以画为真” 的创作效果。

以上四句是诗人的总体印象,也是此诗阔大的背景。在描写局部、具体景物时诗人亦用此法。“岭雁随毫末,川蜺饮练光”,长空是阵阵秋雁、点点远去,水中是白鱼跳波、鳞光闪闪,极富动态感,又给人产生视觉上的错乱。从构图上来说,上句写山,下句写水,皆为远景。“霏红洲蕊乱,拂黛石萝长”专写水中洲渚,是近影。“乱”、“拂”二字使读者眼前仿佛红花正怒放,石萝正晃晃悠悠地轻轻摇摆。这样,山与水,远景与近景,细部与全局皆为动态,皆似真景。如果说画家使这幅山水“似真、逼真”的话,诗人通过这种 “以幻为真”的手法已使这幅画乱真、即真了。

其次是采用“通感”来“以画为真”。所谓通感,就是把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沟通起来。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用“咽噎泉流冰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来比附凝重的乐音,就是听觉和视觉、触觉的共通。李白的“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贺的“依微香雨青氛氲”则是视觉和嗅觉的共通。杜甫的这首题画诗也多处运用通感。如“直讶松杉冷”是视觉和触觉的共通,“兼疑菱荇香”则是视觉和嗅觉的共通。这种感觉上的沟通,使人体的多种感官接受画中的事实,收到“乱真”的艺术效果。

最后是用联想发掘画外之意,显豁创作之旨。作为绘画,只能反映呈现于眼前的景物,至于景物的内涵、创作的主旨,只能靠观众去体会,去思索。而题画诗却可以从表面写到内涵,从静止的一瞬写到将出现的结果,并直接告诉我们诗人对此的思索及结论,这是一种本质的真实,也是“以画为真”的更高境界。这首《蜀山水图歌》中也运用了大量联想,如“秋城玄圃外,景物洞庭旁”,诗人由这幅乱真的蜀山水图联想到洞庭的湖光山色,甚至昆仑玄圃的仙山神水,暗示此画已近神品。至于最后四句“绘事功殊绝,幽襟兴激昂。从来谢太傅,丘壑道难忘”则是借画咏志,也是进一步揭示画家之所以能画出如此高格调山水图的原因。可以说这是更深层次的 “以画为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