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抒情写景《明咏物情》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抒情写景《明咏物情》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何谓明咏?起句即点醒题面,以下句句明写是也。咏物之诗最忌浮泛或俚俗,须以切实幽雅为佳。(刘公坡《学诗百法》)

【诗例】

双白鹭

雍陶

双鹭应怜水满池,风飘不动顶丝垂。

立当青草人先见,行傍白莲鱼未知。

一足独拳寒雨里,数声相叫早秋时。

林塘得尔须增价,况与诗家物色宜。

【解析】

这首咏物七律,首联起句“双鹭应怜水满池”,是说这对白鹭十分可爱,应该怜惜,水就因为爱怜双鹭而涨满了水池。这是个倒装句,习惯的写法是应写作“应怜双鹭水满池”的。这个起句十分奇特,其奇不仅在于句式因平仄的需要而倒装,主要是奇在诗人本意在说鹭是水禽,习性喜水,常傍水而栖,但诗人不从正面叙说,却写成“水”因 “应怜” “双鹭”而涨满了清池。这种反客为主的状绘,既以客衬主,突出了诗的“应怜”主旨,且避免了平直,曲曲道来,更使诗句耐人玩味,且此句既用“双鹭”直破题面,又以 “双鹭应怜”,大气包举,笼罩全篇,并把“双鹭”前置,推出了中心,为全诗所咏规出了范围。果然,二句就承首句写道:“风飘不动顶丝垂”,风也因双鹭应怜而收束了风速,微微地拂着,不忍吹乱白鹭尺余长的“顶丝”,而使其自然地下垂,以尽显它的秀美之态。这里作者也显然是在用曲笔诱引读者的视线于白鹭飘逸的顶部垂丝,既状出了白鹭的奇姿,又增强诗境的美感。双鹭的“应怜”经此一联咏唱也尽蕴其中,无需多作赘笔了。由此诗开篇的角度之新,笔法之曲,我们不禁想到了同是“明咏物情”的白居易的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开篇立意之新: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不先言“荣”而先言“枯”,以状其生命力之强。两篇起句,真是 “环肥燕瘦”,各有擅场。

如果说此诗首联集中于“双鹭应怜”的习性、秀姿的话,二联则是紧贴此四字,专咏鹭羽之洁白。你看鹭“立当青草人先见,行傍白莲鱼未知。”三句以青衬白,其白愈显,四句以反衬主,白益突出。客观地评价此联,三句嫌直而俗,远不如白诗“野火烧不尽”的气势之宏,构思之巧。四句则蕴意隽永,清新有致,不仅用白莲旁衬白鹭致警惕性甚高的鱼儿也为其蒙蔽,且以“出污泥而不染”的白莲作衬,也衬出了白鹭的高洁,这虽是作者主观的赋予,倒也是未违客观现实。此联一静,一动,一正,一反,也使笔端富变化而避呆滞。

统观首颔二联,作者的笔力,主要是咏“双鹭应怜”的性之幽、姿之美、羽之洁,以状其外在美。三联则一转,则是咏其品之高了。五句“一足独拳寒雨里”,这虽是抓住了白鹭“青脚喜翘”的特征续绘其态,但“寒雨”一词却借自然界的变化透出了处境的艰险,白鹭对此处境却泰然处之,不慌不惊,反拳一足以示其傲立,确有“绝世而独立”之态。六句“数声相叫早秋时”则续写其“秋至犹鸣”的节操。此联二句是诗人赋予所咏之物“人格化”的咏唱,是身处晚唐乱世诗人自身孤高自诩的写照。由于这个写照是紧依物性,绝非凭空造语,读来确有“浑括一气”之感。不过,诗句中的“一”、“独”、“寒雨”、“数声”、“早秋”等词,也透出了凄清悲凉之意,带有浓厚的时代特色。我们如拿它和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一派昂扬奋发的气势相比,是可窥出时代气息在不同时的诗人身上的不同反应的。此联似与上两联的衔接觉来突兀,但我们认真体味,可见到诗人是以外美来引内美,明白这个内中的联系,自觉出其紧而不疏了。

尾联宕笔而收,曰“林塘得尔须增价,况与诗家物色宜。”以人对白鹭的评价再咏“双鹭应怜”,以白鹭为“林塘”美景生色,与诗人心境之和谐赞美白鹭。既显示了全诗皆紧绕“题眼”(主旨)而咏,诗的章法严谨,又与全诗构成了一幅宜人的“林塘秋鹭”图,意境美带出了视感美。这与白诗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以物显情,关合全篇对比,同样蕴藉,同样具无尽之韵味,也是各有千秋的。

此诗起句先点双鹭,点醒题面,颔联又专写鹭“白”,题意全出,全诗八句无一不是咏唱抒情,不浮,不晦,用笔极明; 又句句贴物,不浮,不泛,神似形似。且用词遣句明白如话,却又蕴藉着诗情画意,绝无“俚俗”之感。诗意淡雅,诗境静幽,借用刘公坡评杜甫“黑鹰”的话,说此诗“为明咏物情之杰作”,当绝非溢美之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