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抒情写景《妙于衬景》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抒情写景《妙于衬景》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前赞上人,后写别景,四谓花自开、鸟自啼,一字双用法。此句妙在衬景,诗境便不可思议。若用再就上人实写一句,味如嚼蜡矣。(黄生《唐诗摘抄》卷一)

【诗例】

题赠云门邕上人

皇甫曾

春山唯一室,独坐草萋萋。

身寂心成道,花开鸟自啼。

细泉松径里,返景竹林西。

晚与门人别,依依出虎溪。

【解析】

皇甫曾这首题赠诗,是赠与佛教云门宗禅师邕上人的。全诗八句,前赞邕上人,后述别情,中间插入三句写景承上启下,对上人与别情起着重要的衬托,或曰烘衬、映衬的作用,成为此诗赠别抒怀的突出特征。黄生评此诗第四句“妙在衬景”,其实中间三句写景皆具衬景之妙。

衬景,就是以景物为衬托,烘衬人物情感、心性的手段。这种衬景的作用,早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里便得到朴素、生动的表现:“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方玉润《诗经原始》称:“傍晚怀人,真情真境,描写如画。”“鸡栖”三句便以傍晚真境:鸡儿回窝,牛羊返回村落,聚于栏中的乡村黄昏景物,衬托怀人真情,暗示乡村劳动的人们已纷纷归家与亲人团聚,而此刻女主人公的丈夫服役无期,其孤独、难堪的相思、忧伤之情油然而兴,于是顿生“如之何勿思”的内心独白。景物描写具体入微地衬托了女主人公相思、孤寂的心境。又如《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洞庭波涌,秋风习习,木叶凋零的景物,微妙地烘托了湘君期待帝子(湘夫人)降临的哀愁心绪。刘熙载《艺概》称: “袅袅兮”两句写景,正是写出 “目眇眇兮愁予来”。这种以景物为烘托的艺术技巧,在后世诗歌创作中得到广泛运用。

《题赠云门邕上人》一诗,名为“题赠”,实为崇赞,“身寂心成道”即是诗人对禅师超凡入禅的一句正面崇赞,这是全诗意旨的精要与核心。首二直接描述禅师身在烂漫春山,唯居一室,独坐于萋萋春草环境之中静修入禅的形象。“山”、“草”是其远离尘俗之境; “一”、“独”是其“身寂”无扰之心,而以“唯”字强化禅师向道之坚,心性之纯。“身寂心成道”是从“一”、“独”升华而出,是对其入寂成道之禅心的一句总括。“花开鸟自啼”写山、草之境的烂漫春花,啁啾鸟啼,却以一“自”字双绾花鸟,显出花自开,鸟自啼,万物迁化而自净自定的禅境,便巧妙映衬出云门邕上人身处其境,不滞于物;舍染求净,不惑于色;离尘求寂,向佛国净土而心境一如的心性修养。“细泉”、“返景”二句补写庐山东林寺外以泉、松、竹诸物组合的幽寂之境,承上为“寂”字添色,转下与“晚”、“别”二字相映。诗人与“门人”,即云门邕上人告别之际,步松径而闻深处细泉潺湲,穿竹林而见西侧夕阳返照,如此幽寂之境,正与上人禅寂之心契合无间。最后“依依出虎溪”,将邕上人送别自己情景,与东晋庐山东林寺高僧惠远送别陶渊明、陆静修过虎溪联系起来,既暗点自己与上人的关系,又暗赞上人乃惠远一流的高僧。总之,“花开鸟自啼”后三句写景,内蕴禅心,入于禅境,同王维《辛夷坞》之“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及《鹿柴》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境界相近,可以说是对王维以禅趣入诗,以禅法入诗的继承和化用。王维诸诗所描述的是充满禅趣的独立自在的自然景物,而皇甫曾的写景则是融入赠别诗中,对人物心性发挥衬托、烘托作用的衬景。这种烘衬之景大多穿插、交织于诗歌主体意象之中,其运用范围较之独立之景更为灵活、广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