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用韵《妙作旁观语》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妙作旁观语,善于含蓄。(刘宏煦《唐诗真趣编》)
【诗例】
拜新月
李端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
【解析】
本诗作者, 一作耿湋, 均中唐诗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
传说农历七月七日夕,牛郎织女一年一度欢会,而织女手巧,善织锦,古代妇女此夜多在院中陈列瓜果,结彩丝,对月穿针,乞求巧智,故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唐代盛行拜新月习俗,隆重而又带有节日游戏性质。唐林杰《乞巧》诗:“七夕会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可见盛况。这首《拜新月》,在众多的唐人七夕诗中,可以说别具一格。
本诗纯用客观的白描手法,从人物动作及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人物内心活动及性格特点,展示主题思想。诗一开始,就撇开一般常见的环境气氛渲染,直接入题。从“开帘”、“即便”前后语气呼应,写出女主人公拜月的行动是多么急切、又是多么虔诚。她避开热闹场合,独自选择这样的时机,又不讲究任何形式,表明她的拜月不带任何游戏性质,目的也不只是乞巧。这就增加了她行动的隐秘性和严肃性,显示出非比寻常的意义。本来在一般拜祈场合,人们只有心里默祷,而她不同,却说出了声。“细语人不闻”一句,不但写出她的情不自禁,而且反映了怕人窃听的隐秘心理。这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少女热切虔诚而稚羞怯的情态,显示出她的年龄性格特征。最后“北风吹罗带”一笔旁衬,更是空际传神。我们仿佛看到月下寒风中她亭亭玉立的身影,也给整个画面涂上一层凄清的色调,把女主人公一片真切诚挚之情,写得跃然纸上,萦人情怀。
读此诗,我们仿佛觉得诗人就站在画中某一暗处,不动声色;读者随着诗人的目光,看清了女主人公的一举一动,甚至她的表情心态,所谓“妙作旁观语”,就是指这种善于用客观笔触展示情景,表现主题的方法。诗人在作品里不直接显露自己的观点或主观感情,将丰富的思想感情熔铸于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这就是所谓的“一著一字,尽得风流,诗评家又称之为“善于含蓄”。其实“含蓄”是一种比较宽泛的说法,它有时指艺术手法,有时指艺术效果,有时又指艺术风络。本诗则指其艺术效果。本诗的结句用了细节传神,古人叫“以景结情”或“实下虚成”,也是古典诗歌常用的一种方法,具有含蓄美的艺术效果。
钱钟书先生曾引用西方批评家的看法说:中国古诗“空灵”、“轻淡”、“意在言外”的确可以说明中国古诗的一些艺术特质。本诗就是一个例子。在唐诗中,这类例子是大量的。如李白的《玉阶怨》、崔颢的《长干曲》、元稹的《古行宫》等,都是通过人物行动展示情景,表达主题,“妙作旁观语”。即使一些写景抒情、咏怀古迹的诗,如王孟诗派的一些山水小诗,刘禹锡、杜牧等人的一些咏怀六朝旧事的作品,也都力求使抒情主体客观化尽量做到含而不露,也可以归入“妙作旁观语”一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