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修辞用韵《倒装句法》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修辞用韵《倒装句法》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愚谓首句本言衣如云,容如花,用倒装句法,加想字则超矣。即指目前,非未得之谓。此章只言太真。(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卷十三)

【诗例】

清平调三首 (其一)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解析】

计有功 《唐诗纪事》云: “禁中木芍药开,上赏之,妃子从。帝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府为!’ 命李龟年持金花笺赐白,为《清平乐》三章。”乐史《太真外传》说: “木芍药即今牡丹也。”依据《唐诗纪事》和《太真外传》的说法,《清平乐》三章是当着玄宗和妃子的面写的,自然是直接赞美妃子。而唐汝询解释这第一首诗,却说诗是写玄宗想得到这样的美人,纯是想象之词,把想字解释成幻想,把诗说成是写于没有得到杨妃之时,这是把“想”字解释得不正确的缘故。其实想字是以 “想象”代替“比喻”一词,所以吴昌祺指出这首诗的第一句本是说衣如云,颜如花,用个想字写得就更高妙,他并且认为这种艺术技巧,就是用了传统所说的“倒装句法”。这里所表现的倒装,即主语和用以相比的名物词倒置。

雪莱说:“诗的语言的基础是比喻性,诗的语言揭示的是还没有任何人觉察的事物的关系,并使其为人永远不忘。”李白这首诗的第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所用的比喻是衣裳像云,容颜像牡丹,他写出的这种比拟关系,确乎是以前没有人觉察到而且使人永远不忘的。诗人用无可挑剔的自然美:缥缈的云、国色天香的花去比那具有人间难以企及的美的杨妃,为了留给人们以想象余地,于是才用倒装句法。这样就把动人的比拟物移到前面,改变平常语序,重点被强调,便和说衣裳似云,人面如花,大不相同了。诗中不用比字而用想字,便更增加了想象的境界,使处于静止状态的人的情状,变成了生动的有生命力的形象。云使我们想象到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和舞女的舞姿,花使我们想象到丰满而厚重美艳的牡丹,那么杨妃之美不言可知了。后来白居易的《长恨歌》也用倒装句法写杨妃之美云:“芙蓉如面柳如眉”,可就大不如李白这句诗,因为它的比拟是静止的、呆板的。而且李白诗的第二句又是紧承“花想容”的,仍然继续就花来写,我认为这种比喻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意象的比喻,即“把两种本身各自独立的现象或情况结合成为一种,其中第一个是意义,而第二个则是使意义成为了感知的意象。”这是高明得多的。第二句:“春风拂槛露华浓”就是以牡丹之倚阑干被春风轻拂花叶,并受了晨露的滋润,光彩照人这样难以描摹的形象,暗比妃子的。中国古典诗不能像西欧诗能用较多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所以就用这样象征性的意象比喻,为了突出所用以比喻的名物,句法上也就宜于用倒装。

上面既用了极高雅优美的自然物与美人相比,那么结句也就必须把杨妃写得超越人间才行,否则就头重脚轻了; 所以结二句用对偶句说:“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二句是用显比,把杨妃比作仙人。《山海经》上说玉山是西王母所居,唐人传说则有许多西王母侍女如许飞琼等人住在玉山。“瑶台”句则用《离骚》: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的典故,表示瑶台也是仙人所居。这两句用玉山、瑶台又写“月下逢”则可以映证当时杨妃当是衣白色云裳,肌肤似雪,一似《庄子·逍遥游》篇中所说的“藐姑射山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所以才用了玉、瑶、月这些字样,那么《清平调》第一首第一句的倒装句法可以说是起总统全篇的作用的,命意之高,艺术技巧的奇妙,真是少有诗人能够企及的。

倒装句法也见于杜甫诗中,如他的《秋兴八首》之二次联云:“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唐汝询《唐诗解》说:“赵(彦材)注以香稻一联为倒装法,诗意本谓香稻则鹦鹉啄余之粒,碧梧则凤凰栖老之枝,盖鹦凤以形容二物之美,非实事也。”这意思是说香稻、碧梧都是皇帝林苑所实有,为了突出这两种珍贵实物,所以把宾语香稻、碧梧提前,而鹦鹉、凤凰并非实有,实质上是用来夸饰香稻、碧梧的,所以不能放在主语地位。杜甫的《晴》诗也有联云:“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这一倒装,是先突出视觉所见彩色,在句中却是对草、云的形容词。王维的《山居秋暝》:“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主语在后,也属于倒装句,同样是依照作者的感受次序,把先感到的竹暄、莲动写在前面。李白这一倒装句法,也自然是首先突出自己在当时的审美感受的缘故!倒装句简单说来是如何安排字句问题,贺拉斯说过:“在安排字句的时候,要考究,要小心,如果安排的巧妙,家喻户晓的字,就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其实质则是关系着人的审美感受如何表现问题,中国古代诗人是深明此理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