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用韵《炼虚字》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五律须讲炼字法,荆公所谓诗眼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此炼实字。“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蚁浮仍蜡味,鸥泛已春声”、“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此炼虚字。炼实字有力易,炼虚字有力难。(施补华《岘佣说诗》)
【诗例】
瞿唐两崖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
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
【解析】
古人写诗讲锻炼之法,有炼字、炼句、炼意之说。炼字中有炼实字和炼虚字之分,“炼虚字”最难。
杜甫的《瞿唐两崖》诗的第二联中的“犹”、“忽”二字是虚字,而且讲究了锻炼之法。这首诗主旨是写瞿塘双崖之高与险。全诗围绕山高水险反复摹写。首联写双崖之 “壮”,“壮”字是本诗之根,颔联正面写其“壮”,表现在崖之高、水之深。颈联“假物以助威”,借崖上猱玃之古和水底蛟龙窟宅之尊,隐寓人迹之罕至,仍曲笔写山高水险;尾联更展奇想,谓冬日日车之过三峡可能有翻覆之畏,更把双崖之雄壮奇险写到了极至。全诗八句,三四句最为警绝,其状双崖之高险亦最为妥帖与生动!前句论石崖高入云天,仰望天表犹见双崖之石色;后句也是写石崖之高峻陡险,俯视江水,忽见石崖之穿水。两句从不同的角度,上下映衬,写出了双崖之雄奇险峻。“入天犹石色”与《不离西阁》二首之二的“石壁断空青”同一情景,但后者五字皆实字,只是白描,客观地写出;前者写双崖似乎有生命,能“入天”。“犹”是虚字,写出了石崖与青天同色,更显石崖之高与天齐。“穿水忽云根”与 《白帝楼》之“峡影入江深”同一意境,但后者亦无虚字,也是白描实景,无主观情绪;前者言“穿水”,又是拟人化笔法,且又着一虚字“忽”,想象更为奇特。“穿水”者何?乃是倒映入江的双崖之影,但着一“穿”字,更见双崖之陡犹如倚天双剑直穿入江心。“云根”即指石崖,古人认为云多起于高山悬崖之间,故以之为云根。如刘孝标“高嶂接云根”、李贺 “云根苔藓山上石” 皆以山石高崖为云根。“穿水云根”虽有奇特之想,但中间着一“忽”字,更见锻炼功夫。可以设想,诗人见双崖倒影入江,与白云之倒影相叠,仿佛云即生于崖之倒影,陡然引起诗人关于云根之联想,故这“忽”字,不仅写出了崖之高、水之深,而且描摹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真可谓状物写景体贴入微!
古人对诗中虚字的运用多有论述,突出的意见是虚字要用得有力。李重华说:“匠门先生云: ‘诗中用实字要融艳,用虚字要健练。’此最诗家秘诀。”(《贞一斋诗说·诗谈杂录》)贺贻孙亦云:“下虚字难在有力,下实字难在无迹。然力能透出纸背者,不论虚实,自然浑化。彼用实而有迹者,皆力不足也。”(《诗筏》)这与施补华的观点一致,即虚字要有力,本诗之“犹”、“忽”二虚字,就不仅状物生动贴切,而且劲健有力,且全联借之而飞动腾跃,全篇仗之而精神全出,所以清人郭兆麒说:“诗中虚字用得妙时,直使全篇精神踊跃而出。”(《梅崖诗话》)可见虚字锻炼对全篇之重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