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相反相成《道人所杀道》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相反相成《道人所杀道》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此刘希夷诗,无甚奇警,乃宋之问乞之不得至以计杀之,何也?盖此等句,人人意中所有,却未有人道过,一经说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而易于流播,遂足传当时而名后世。如李太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王摩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至今犹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赵翼《瓯北诗话》卷十一)

【诗例】

代悲白头翁



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己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沧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解析】

“道人所未道”,诗人能将某种具有普遍性的,人们心中所有却难以言表的思想感情传达出来。“道”在此有两层含义,一是“道什么”;二是“怎样道”。诗话作者反复强调“人人心中所有,却未有人道过”的“此等句”,实则揭示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克罗齐“表现说”认为:“人是天生的诗人”,心中有了直觉就可以称为艺术家。而多数人又认为“诗人是天生的”。诗话作者对这个现象看得较明智,明确区分了诗人与常人之不同,诗人传达的诗歌内容也是常人能理解或经验过的。否则,诗歌便无法理解了。但诗人又不是常人,惟有诗人才能将某种“人人心中所有”的感受明确地道出来。

刘希夷这首《代悲白头翁》诗是在齐梁绮靡遗风中跃然而出的一篇清丽婉转之作,因袭中创新。虽拟古题,却创造性地融入新的时代精神气息。此诗分上下两段,上段写红颜女对景生情,慨叹青春易逝、时光难再;下段写白头翁的遭遇,从昔日煊赫声势中一朝跌到“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凄凉之境地。从而表达一种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悲感。这种在死的阴影下对生的深沉思索、哀伤之情在文学史上源远流长。刘希夷因袭这一传统题材并赖此而名垂千古。此诗不作垂死绝望之语,基调是平稳的,一种迷惘惆怅的淡淡的感伤弥漫于诗中,语言清丽优美。对题材的处理有较高的典型性。特别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咏颂千古。它传达出一种普遍性的人生哲理,以人生与花儿相比,如花开花落一般短暂无常。但“花有重开日”,而“人无再少年”。睹花思人,悠远的思索之意、感伤之情顿然流露出来。而这种生的有限与死的永恒的对立是人人心中能感触到的,但常人在心目中常未去深究而忽略过去,未将这种思想感情上升到理论高度并物化为文字,唯有待诗人点拨。此句以优美精当的比喻,自然朴实的语言,回环起伏的语调,将那种对生的企盼、对死的无奈抒发得真切感人,值得仔细品味。人生短暂,世事易变,人人明白此理,却并非人人能作如此语。

“道什么”到“怎样道”实则概括了诗歌创作由构思到表现的过程。诗人创作动力是“发乎情”,我们在此强调的是“道人之常情常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呼应读者。诗人与常人都有了某种情思,尽管这样,双方“有”的性质是不同的。由于主客观条件等的限制,常人心中有此感觉,但它基本处于潜意识中,是模糊的。他只是隐约地对某种思想情感有所触动,但未再进一步深发进去进行较理性的思索,而且此种感觉也是闪烁不定,难以捉摸的。而诗人却与此大相径庭,他能把某种感觉拉到意识中来,化朦胧为清晰,化混沌为明朗,化直觉为理性。而且在做好道的对象的准备的同时,诗人已在进行传达这种内容的工作了。通过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诗歌体裁,再使用最形象、最准确、最精练的语言去凝结这种情思。

道人所未道,这样道出的句子才有较高的审美意义及社会价值。这些诗句常议论胜过情感,富有理趣。如“相见时难别亦难”句以动人心魄的笔调准确地概括离人难舍难分之情。“欢愉嫌夜短,寂寞恨更长”,离人因相思之苦而产生的心理错觉阐发得微妙而精当。然诗人并未为议论而议论,未纯粹进行抽象的思辩。诗人虽未围绕情感中心而抒发,但诗句中情味仍是较浓的。就全诗来看,诗人往往于众多意象排列中巧妙地适当发些概括性较强的感喟,读来情动于心,耿耿难忘。在语言风格上,这些警策之句自然流畅、明白易懂。这与它传达的内容也是一致的。每当读到如此诗句,人们便有恍然大悟之感,以为如此简单的道理自己心中早已有之;如此朴素的笔法自己亦能驾驭。且不说这些想法是否能成立,就人们这种感受本身而言,也是靠诗人妙笔触发的。诗人总是“先行一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