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修辞用韵《一句衍二》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修辞用韵《一句衍二》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古乐府《乌栖曲》:“采菱渡头拟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太白以一句衍作二句,绝妙。(杨慎《升庵诗话》卷五)

【诗例】

横江词

李白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解析】

李白善于学习和继承我国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从前代民歌和文人的创作中吸取丰富的营养,甚至直接运用古诗题描写时事,反映社会现实,抒发自己的生活感受。这里引的《横江词》一首,就是他对梁朝简文帝萧纲古乐府《乌栖曲》中的“芙蓉作船丝作笮,北斗横天月将落。采桑渡头碍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改造和创新而成的。由于诗人赋予旧形式以新的内容和思想,使之更加完美,因而富有新意和特色,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说:“简文《乌栖曲》四首,奇丽精工,齐梁短古,当为绝唱!如 ‘郎今欲渡畏风波’,太白《横江词》全出此。至‘北斗横天月将落’、‘朱唇玉面灯前出’,语特高妙,惟江总‘桃花春水木兰桡’ 一首,差可继之。”(《诗薮》)这一评论,既高度赞扬了简文帝诗歌的艺术性,又充分肯定了李白诗歌继承、创新的成就,确实言中肯綮,深得其妙。

我国古代民歌,特别是汉魏乐府民歌,艺术形式上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语言简明通俗,运用对话完成内容和思想的表达。如《东门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而文人创作则很少对话,尤其是律诗、绝句,由于篇幅短小,格律限制,对话这一表现手法更少运用。但李白却善于在诗中运用对话,这首《横江词》就是以对话成章的,诗人巧妙地将萧纲原诗中“采桑渡头碍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之后一句,衍为二句:“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从而增大了诗的容量。通过对话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性格,使全诗意深而词婉。“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两句,写诗人远行途中经过安徽和县长江边上的横江浦时,掌管渡口的小吏在驿站前迎来热情接待。一到跟前,他就举手遥指东方阴沉沉的天色告诉李白说,海天上已经浓云密布,一场暴风雨就要降临了。言下之意是说,这时候渡江是很危险的。显而易见,如果不是李白迫不及待地问如何渡江,他怎会不问自答,敢在身份和地位比自己高的官人面前饶舌呢?前句“迎”字,第三句的“郎”字,从行动、称呼上说明李白当时是个在官的人,并非等闲之辈或寻常百姓,小吏在这位官人面前是不会轻举妄动的。接着,后面两句(即从一句衍为两句)就写小吏关切地问李白,这样匆匆赶路,急于渡江是为何事情?未等对方回答,他又凭自己观测天象的丰富经验,十分肯定地说,这样大的风浪,绝不可以在江上行船。这里,李白将小吏的关心、疑惑的神情栩栩如生地揭示出来,也从侧面把李白急于渡江的迫切心情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

明人杨慎认为,“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两句,全出于“郎今欲渡畏风波”一句,他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评论说:“太白以一句衍二句,绝妙。”所谓“一句衍二句”,就是把原来一个句子加以发挥,延伸成为两个句子。当然,这决不是简单地增加文字的篇幅,也不是原封不动地搬用原句的意思,而要拓展诗的内容和思想,使之升华到新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以原句为基础进行的再创作。这种艺术上的加工、改造,产生的积极效果,首先是诗的人物形象增多,萧纲原句只写一个人物,而李白句则写了两个人物;其次是拓展了诗的内容,深化了诗的思想。原句笼统地说诗人要渡江而畏惧风浪,没有具体描绘他的境遇和心理活动,读者难以领悟其思想感情。而李白的诗句则描写出诗人渡江的紧迫性和坚定的决心,以及小吏出于关心和爱护而劝阻,表现一种友好的关系,揭示人物的精神境界,内容更充实、具体。总之,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看,后两句都是前一句的拓展和延伸,而又更具体和完善,“绝妙”之誉,言之有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