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相反相成《以盛衬衰》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相反相成《以盛衬衰》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前《苏台览古》,通首言其萧索,而末一句兜转其盛。此首从盛时说起,而末句转入荒凉,此立格之异也。(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沈德潜《唐诗别裁》)

【诗例】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解析】

以盛衬衰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可称之反衬,即把兴盛与衰败两种情景置于同一诗中,构成比较对照关系,从而突出主旨。李白的《越中览古》为怀古之作,写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破吴国归来,战士着锦,春风得意;宫女如花,布满宫殿,何其繁盛欢乐,然而结句陡转,“只今惟有鹧鸪飞”,则是一片荒凉。两相映衬,突出盛衰无常、人世沧桑的历史兴亡之感慨。《唐宋诗醇》提到的李白的《苏台览古》,与《越中览古》同一主题,同一艺术机杼,诗云:“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写春秋时吴王夫差游乐之所姑苏台,如今已是旧苑荒台,只有江月如旧,杨柳青青,也是盛衰相互映衬。

从哲学意义说,两种性质相异或数量、程度相差悬殊的事物放在一起,便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比较,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各自的特点。艺术上的反衬就是通过比较衬托,突出了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对此,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说: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氏引用的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句子,春日美好,青青杨柳摇曳生姿,但士兵却被迫出征,故更增愁苦;“雨雪霏霏”,本是哀景,但士兵出征归来不顾雨雪赶路,加倍显出其心情的愉快。所以,“一倍增其哀乐”便是反衬艺术的特有功能。

以盛衬衰的诗还可举唐人许浑的七律《骊山》:“闻说先皇醉碧桃,日华浮动郁金袍。风随玉辇笙歌响,云卷珠帘剑佩高。凤驾北归山寂寂,龙舆西幸水滔滔。蛾眉没后巡游少,瓦落空墙见野蒿。”前四句写唐玄宗昔日豪华享乐之盛况,后四句写山寂水流、瓦落墙空之衰败。两相衬托,有力突出了唐王朝破败和作者的深沉感慨。另外,以盛衬衰不仅可用来写国家历史,也可写个人身世,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歌女,昔日在长安,“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可谓名动京华,何其盛也!但时至今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天涯沦落,何其衰也。以盛衬衰,突出了琵琶女的不幸命运。再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人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以去年元夜时两情之旖旎缱绻,反衬今日之失落孤独,倍增悲苦之情。

以盛衬衰,可以是一首诗的艺术表现方法,也可浓缩于两句诗中。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天县咏怀五百字》),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李绅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杜荀鹤的“今夜县宰加朱绂,皆是生灵血染成”(《再经胡城县》)等,皆成盛衰之间的强烈对比,倍增诗歌的表情力量。或者说,正是由于这些诗句运用了盛衰反衬之法,才成为后世传诵不衰的名言警句。这便是反衬的艺术张力。

由于以盛衬衰的艺术手法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因而在其他文学样式中也经常运用。如古典小说《红楼梦》写林黛玉临死时,只有一二个使女在身边,而此时贾府正在为宝玉、宝钗举办婚礼,鼓乐之声不时传来,更衬出黛玉之孤独凄惨,产生出强烈的悲剧气氛。鲁迅的小说《祝福》与此异曲同工。祥林嫂在除夕之夜的爆竹声里,在万家相聚守岁的喜乐氛围中,一个人孤零零地在郊外冻饿而死,读之催人泪下。散文中亦不乏以盛衬衰之例,如苏轼悼忆表兄文与可之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他先写过去自己与表兄交往的种种亲密情事,如共同切磋画艺,互相辩难取笑,诗画的相互赠答,以及文与可才高而不矜持,平易而不从俗的美德,然后突然急转直下,写自己偶然翻出文与可相赠的“筼筜谷偃竹”画卷,往日亲厚无间的种种情事涌上心头,但而今物在人亡,不觉痛哭失声。生前之乐景与死后之哀情构成强烈的对比衬托,感人肺腑。又如现代作家茅盾的散文《香市》,先写往昔故乡香市的种种繁华热闹之景,再写今日香市萧条冷落的状况,两相对比,突出了帝国主义势力入侵中国农村后,经济凋敝、农民贫困的主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