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题《前开后合》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首句,言宫人天然花貌,又加艳丽之状,而芙蓉不若。二句,“珠翠香”承上“妆”字,风来珠翠飘香也,其倩丽如此,宜君王之来幸。三句转变,言美人虽望幸,却恨含情未伸,徒对着弃捐之秋扇,只可掩却,有自伤意。四句,言明月正好,而君王不至,亦属“空悬”,然犹且有待,仍不忘于君王。此诗人敦厚之至也。前两句开,后两句合,开与合相关,须知章法之妙。(朱宝莹《诗式》卷二)
【诗例】
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解析】
“开合”是我国古典诗文谋篇布局的一种技巧。所谓“开”就是放开或生发;所谓“合”就是收拢或收回。打个比方,开合就像潮汐的时涨时落,也好像战争中常用的欲擒故纵与及时收网的战术。写诗作文在章法上讲究开合,往往能收到化板滞为曲折,变直书径言为曲传其意的功效,使作品舒卷自如,起伏跌宕。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要放得开,最忌步步相连;又要收得回,最忌行行愈远。”此说是深得诗家三昧的。《西宫秋怨》一诗描写失宠女的深情幽怨,表达了作者对妇女不幸的深切同情,全诗“前开后合”,极动荡之致。
一、二句以芙蓉花与宫女对比,极写宫女之美。芙蓉花开之时,正值霜露已重的阴历八九月间,作者于百花之中独取芙蓉,以比美人,既扣题中“秋”字,又出于芙蓉的花香色艳。古代作品中以芙蓉比美人,其例甚多。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被比作芙蓉的化身,曹雪芹于小说第六十三回借众人之口说:“除了她,别人不配做芙蓉。”至于小说中的另一位完美女性晴雯,死后也被封为芙蓉花神。可见,以芙蓉比美人,本是古代文人习用的手法。此诗不说“美人如花”或“芙蓉如面”,而是极写芙蓉不及美人,这就体现了新意。一、二两句先说芙蓉虽美,“不及”宫女的天然花貌,妆成之后的宫女,更是明艳惊人。接着进一步说,芙蓉虽香,“不及”美人之香。你看,水殿风来,飘来的不是芙蓉花香,而是宫女的珠翠之香。所谓“珠翠香”亦即穿戴着华丽服饰的美人之香。这里,作者以层层开宕、层层展拓的笔法,以芙蓉衬托美人,加倍突出了宫女的美艳,为后半首描写宫女失宠蓄势。
三、四句笔锋陡转,收笔写宫女之怨。“秋扇”用汉代班婕妤的典故。古乐府歌辞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辞曰:“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首古乐府相传为班婕妤所作。班婕妤是西汉时长信宫中的一位姬妾,因失宠于汉成帝,遂在诗中以秋扇见弃,喻君恩中断。王昌龄此诗以秋扇联系芙蓉,暗合时令。夏去秋来,团扇被弃不用,正是宫女埋没青春、葬送幸福的厄运的写照。“掩秋扇”三字,极写宫女像秋扇一样被弃捐后的怨恨之情。秋扇将弃,含情脉脉,幽居宫中,与君王相距咫尺,却如千里之遥。结句的“空悬明月待君王”,写漫漫长夜,唯有明月相伴,在那寂寞得近乎窒息的深宫中,夜夜虚待,而君王不来。失宠宫女在企盼中编织着得宠的幻影,然而幻影一再破灭,于是只能恨自己被锁禁宫中,恨自己徒望明月,全无保全自己幸福的办法,恨一片痴情付诸东流,只能在孤寂的煎熬中苦送岁月了。
本诗中女主人公的绵绵长恨,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包容力,它揭示了封建社会嫔妃制度的罪恶。宫怨本是王昌龄绝句中的习见题材,但同写宫嫔的幽怨,在其笔下很少雷同重复。这首诗在章法上以巧用前开后合取胜。前两句纵笔铺写宫女的美艳惊人,绰约多姿,对其潜藏于心灵深处的痛苦则故不说破。第三句以“却恨”折转,收笔写宫女的空待君王,揭橥其坐愁红颜老的深悲隐痛。读罢全诗,我们于恍然大悟中,不能不赞叹本诗前开后合,层层蓄势,波澜顿起的构局之妙。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