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写景《因地记游》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记游之诗,或述山川,或详风土,宜翔实而不浮泛,宜洒脱而不粘附,方为上乘。此种记述之法,唐诗中以李白《送友人入蜀》一首为最佳。……诗第二联,一句写对面,一句写旁边;第三联,一句写陆,一句写水。句句是记地,却句句是记游,洵为诗之入乎化境者。(刘公坡《学诗百法》)
【诗例】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解析】
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以及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他的诗集中五律尚有七十几首,七律最少,此因其“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而其律诗“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赵翼《瓯北诗话》)。这首《送友人入蜀》为李白五律中的名篇,是诗人于天宝二年(743年)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写的。
诗的首联“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就题中“入蜀”之意,先写蜀道之难行。“见说”,意思是亲见人说。“蚕丛”,为黄帝后裔,封于蜀,是为蜀王。在《蜀道难》一诗中,就有关于“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这一传说的描写,诗人深深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崎岖不易行”,是写山路的险阻不平。从语气上看,它不像《蜀道难》那样激烈而深沉的慨叹,显得平缓委婉,然而,一气而下,浑雄无迹。
颔联“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紧承上联“崎岖”二字,进一步描写蜀道的险峻,出句写蜀山迎着人面而耸立,状其崖壁的陡峭,对句写云彩依傍马头而升腾,状其山势的高峻。行走于如此崎岖的山道上,可以想见其惊险之处,故不能大意,不可失足。
颈联“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以题中 “入蜀”二字作转。“芳树”,指春树。“秦栈”,自秦 (今陕西)入蜀的栈道。“春流”,指锦江。“蜀城”,即成都。此联写时当春日,栈道旁边山上的春树笼罩其上,锦江环绕着成都而奔流。这暗示友人入蜀,已到达成都。
以上三联,围绕“友人入蜀”这一题意,抓住蜀地山川的特征,充分展示了“因地记游”的审美境界,就蜀道崎岖难行,沿途奇险优美之景,展开铺写,不仅富有地区特点,写得“翔实而不浮泛”,而且将友人入蜀的历程描写得十分清楚。
尾联“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以借问升沉作结。“升沉”,指人之进退升沉,即人之穷达遇合。“君平”,为汉代高士严遵之字,隐居不仕,尝卖卜于成都。这一联是说,今友人涉险已到达成都,崎岖蜀道既经历过,道路虽险,终可以出险入夷,因悟人生升沉之数,亦是前定,又何必问卜于严君平呢!诗人劝告友人,不要为个人的进退升沉而奔走,也不要为自己的穷达遇合而苦恼。诗人语重心长,情真意挚。结语颇具高旷之致。
全诗以“崎岖”二字贯穿始终,既写了蜀道之崎岖,也暗示了个人仕途的崎岖; 既描绘山川景物,又感叹人生遭际,显得 “洒脱而不粘附”。
除了上述这首《送友人入蜀》描写友人所经之地的山川景物以记游外,李白还写过不少游览名山大河的诗篇。他“一生好入名山游”,他“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长江远山,一泉一石,无往而不自得也”(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他所到之处,处处写景,句句记游。那如同怒龙咆哮的长江黄河,那连峰叠嶂的峨眉山、雄伟奇特的华山、秀丽奇幻的庐山、磅礴峻拔的泰山,都以奔腾飞驰、高耸突兀的伟大形象,屹立在其气势壮阔的诗作中:“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诗人或远望,或近观,或抑视,或俯瞰,不同的审美观照点,一概统摄于诗人宽广的胸怀中。这些气势超迈、壮美飞动的写景记游诗句,体现了盛唐气象和盛唐审美理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