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修辞用韵《地名凑巧》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修辞用韵《地名凑巧》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起首两句亦相对,妙在地名凑巧。(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诗例】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

《乌衣巷》是刘禹锡最为得意的咏史名篇之一,当时曾博得白居易的激赏,为之“掉头苦吟,叹赏良久”。后两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因其在轻盈的笔触中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变迁的慨叹。但本诗的前两句在选词造句方面也颇见功力,其精彩的环境描写为后两句的怀古抒情作好了气氛的渲染和情感上的铺垫。

乌衣巷本是东晋时期名门贵族的聚居区,为建立东晋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王导及指挥著名的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由于这两大家族在东晋政权中占有重要位置,极为显赫,故这里也曾盛极一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富贵与势力的象征。诗的前两句即紧紧围绕这里的环境特点下笔。朱雀桥横跨在南京的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此桥不仅与乌衣巷地理位置相关,而且在历史上与居住在乌衣巷中的王、谢贵族也有直接的联系,当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的。作者写乌衣巷却先从朱雀桥写起,正是因为二者有以上两方面的联系。试想,朱雀桥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所,而这里所住的人是当时贵盛无比知名度极高的王、谢两大家族。王、谢等人进朝议政必定要经常从桥上走过。为此,朱雀桥当时也一定是车水马龙非常繁华的处所,可以说是王、谢家族贵盛的历史见证物。可是现状如何呢?诗人首句便从这里切入。“朱雀桥边野草花”,桥边已经长满野草,而野草居然已经开花竟无人铲除,仅此一句就把朱雀桥的荒凉景象描绘出来。而人们稍加思索即可明白,朱雀桥的冷落正是由于乌衣巷的冷落决定的,所以作者紧接着写道:“乌衣巷口夕阳斜”,将读者的视觉由朱雀桥引向乌衣巷口。在荒凉萧条的古桥的衬托下,乌衣巷也笼罩在一抹斜阳的照射之中。“夕阳”已经给人以没落、衰颓、荒凉、萧条的感觉,其上又加一“斜”字,更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暗淡景象,加重了荒凉萧索的气氛。昔日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地方如今却如此寂寥悲凉,其中所包含的历史变迁、沧海桑田的深广内容不是显而易见的吗?正是在经过这样的环境烘托、气氛渲染之后,作者才轻转笔锋写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两句脍灸人口的名句。这两句之妙在于用小景传达深情,通过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画面传达出历史兴废的深刻内容。但这两句诗也正是得力于前两句诗的铺垫与渲染才成为千古名句的。

上文只是侧重思想内容的表达方面分析了本诗前两句的功用,在艺术表现上这两句诗也有独到之处。两句诗对仗精妙,尤其是在地名的运用上更是匠心独运,自成天趣。喻守真即注意到了这一点,在本诗“作法”条下云:“起首两句亦相对,妙在地名凑巧。”这里所说的“地名凑巧”是指两句诗中所用的地名“朱雀桥”、“乌衣巷”不仅内容相联系,而且在字面上也天然相对,不必作任何调整。两词在结构上都是由两个名词组成的偏正结构,朱雀对乌衣,桥对巷;而且朱雀与乌衣又都是由表色彩的形容词与名词组成的偏正结构,亦天然相对。在音律上则是仄平、平仄,也完全符合格律上的要求,这确实是很难找到的自然浑成完全相对的地名,故曰“凑巧”。于此也可体察出作者的慧心。这组凑巧的地名的嵌入,无疑为本诗增色不少。

古人作诗很讲究对仗,而选择能准确表现诗之内容,在语言结构及语音形式上相对的地名嵌入诗中,自然会增强表现力和美感作用。这在古诗中是可以不时地见到的一种艺术手法。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首联:“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中的“渭水”与“黄山”,亦属这种情况。“黄山”是汉宫名,广义说也是地名。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颈联:“汉口夕阳斜度鸟,洞庭秋水远连天”中的“汉口”与“洞庭”,亦属地名相对。宋代爱国诗人的名篇《书愤》一诗也用了这种手法。其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用“瓜洲渡”与“大散关”相对,两个地名皆与诗人的军事生涯有关,而且在词语结构与音律上自然相对,也是“地名凑巧”的好例子。更令人叹服的是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中地名的成功运用。这里的 “皇恐滩”与 “零丁洋”不但结构相对,而且还巧妙地运用谐音双关之法,用皇恐来表现惶恐之情,以零丁来表现伶仃之感。虽然这两个地名的最后一字皆是平声,但二字都在第三字的位置上,本无关大局,诗人在其后又紧跟着用 “头”“里”两个平仄不同的字进行调整,使之成为天衣无缝的妙对,为紧跟在后面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千古绝唱作好了感情上的铺垫。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