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杕杜》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王事靡盬,继嗣我日。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

有杕之杜,其叶萋萋。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卉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檀车惮惮,四牡痯痯,征夫不远!

匪载匪来,忧心孔疚。期逝不至,而多为恤。卜筮偕止,会言近止,征夫迩止!

《诗经》中有两首《杕杜》,一首是《唐风》中的《杕杜》,那是一首以独立生长的棠梨树起兴,感叹没有兄弟的人独立无助的诗歌。这首《杕杜》,从全诗的整体内容看,是写一位民间妇女思念久后不归的丈夫的诗。诗中抒情主人公的丈夫去服役(劳役或兵役),役期一再延长,她伤心,她盼望着丈夫早日归来,在思念到极点的时候,她问卦占卜,求助神明,卜问丈夫的归期。很显然,只有民间的劳动妇女,才会有这样的生活内容,才会有这样的真实体会,也才能唱出这样的心声。那么这首诗为什么进入雅乐了呢?我们认为,这首民间诗歌产生之后,后来统治阶级采了这首民歌,配合雅乐,作为慰问戍役归来的将士时演唱的诗篇。编辑《诗经》的人,就把这首诗列入了“小雅”一类了。传统的评论认为,本诗是“王者体戍人室家之情而代言之。不言其已归之乐,而言其未归之思,盖举人情中最笃至处以慰劳之”。又认为“杕杜劳众,故极其情。先王以己之心为人之心,故能曲尽其情,使民忘其死以忠于上也”(以上引入均冗《诗经体注大全体要》)。这是因为先人注释《诗经》,不管是出自教化的需要还是什么别的目的,总是喜欢把具体的诗篇同王者、后妃联系起来,因而造成了这样的解释。如果说贵族们在组织演唱这首诗的时候,确有体恤戍役归来的将士,对其表示慰问的意思,那也只能说是演唱这首诗的一种客观效果。民间妇女思念丈夫之苦同王者体恤戍役之人,无论如何不是一回事。

《杕杜》全章四章,虽然都是写的思念与盼归,但它不是静止地从几个侧面来表达的,全诗呈现着一种流动的气韵,时间是流动的,思绪是流动的,表现为一种双重同步的流动。我们先看时间方面的流动。“有杕之杜,有睆其实”(杕杜,特立孤生的棠梨树。睆,果实鲜明浑圆的样子),棠梨树上结满了鲜明浑圆的果实,说明这是深秋季节了。为什么从深秋起笔?这是因为深秋十月,按古代的制度是戍后当归的时期。继尔,写“有杕之杜,其叶萋萋”,“卉木萋止”,萋萋是枝叶茂盛,芳草萋迷的样子,承上而看,这里显然是秋冬已经过去,又见繁枝茂叶,说明盼归又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了。接着又写“陟彼北山,言采其杞”,旧时注解说,登山采杞,是暮春季节的事,因为杞到暮春时节才能以采食。那么这就是暮春了。若理解为采杞系采枸杞的果实,枸杞是夏季开淡紫的花,秋天果实成熟可采,那么盼归就又盼到第二年的秋天了。“秋——春——暮春(或秋),”这种时间上的流动,纵向地表现了时间及事态的发展,充分地展开了“继嗣我日”一再地延长戍役的时间的内容,也使“女心伤止”的基调得以充分的展开。再看看抒情主人公的思绪是怎样流动的,首先是妻子觉得丈夫戍役已久,到了应该归来的日子了:“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阳”是农历十月,先秦时代许多月分还有特定的名称,如四月为“除”(《小雅·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除”。《郑笺》:“四月为除”),十月为“阳”(除本首外,还有《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十月戍役完毕,这是古之常则,戍役的丈夫尽管一再被延长役期,总也应当归来了。这女子满心忧伤地思念着丈夫,认为他应该有空回家了,然而,她的盼望落空了,到了第二年,又是树木繁茂,青草萋萋的季节了,丈夫仍然没有归来,她的思念更深了,“女心伤悲,征夫归止!”这是她悲痛地产生疑问,丈夫哪一天才能归来呢?第三章,这妇女上山采杞,看到“檀车惮惮,四马痯痯”,那么结实的檀车都已破旧了,那么壮的马都疲劳不堪了(痯痯,破旧的样子。痯痯,疲病的样子),无论如何,丈夫当无久而不至之理了。于是她念极而产生了玄凝的心理,觉得丈夫的归期一定不远了。然而,玄想是虚幻的,不但不能解除她的忧伤,反而使她更痛苦了,“匪载匪来,忧心孔疚”,期限又过了还不回来,她的心里惆怅到了极处,就又去卜问鬼神。人们可以想见,虽然问得了吉卜,说是丈夫顷刻即可到来,但这依旧是玄虚的结论,不可能解除她的忧伤,只会使她的心里更受熬煎。总起来看,“觉得当归——盼望快归——幻觉即将归来”,这是思绪流动的层次和过程。这样的流动过程,逐层深入地揭示了这位妇女的思念之苦。我们可以看出,《杕杜》中这种时间上、思绪上的双重同步流动,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时间上纵向推进,思绪上向深层揭示,两者谐调发展,相应相生,使得这位民间妇女的思念之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就丰富了诗的内容,在更深的层次上表达了诗的主题。

本诗还有一个“乐景写哀”的明显特征。陆机《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杕,喜柔条于芳春。”这是说四季变迁,草木盛衰,都相应地影响着人的感情。但是,衰景引发悲思,美景引发喜情,这是一般情况,而在特殊情况下却可能不是这样。马克思说过,“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马克思:《一八四四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处境艰难,心情不好的情况,人们对美好的景物,往往不能持正常的欣赏态度,美景不但引不起快感,反而引发出悲哀的情绪来。从写法说,这叫做“美景写哀”。诗中“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秋天时节,棠梨树上果实累累,色彩鲜明,这景色是成熟,是丰收,是收获,此景本是没有丝毫的衰败意味的,尤其是对于劳动妇女来说,这无疑是美的景色,但这美景对抒情主人公却没有引发出美的感受和收获的喜悦,她从这满树鲜明的果实上感到了时序的变化和岁月的深长,早已超过了役期却仍然久久不归的丈夫,令她思念、焦虑和不安。这可以说是悲绪,是哀情。又如诗中“有杕之杜,其叶萋萋”,“卉木萋止,女心悲止”,这绿树芳草,欣欣向荣,确实也是美景,但引发的仍然是哀情,是抒情主人公期待和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更痛苦的心情,她玄想,她卜筮就说明了这一点。诗中这种“美景写哀”,让美景与哀情之间,构成巨大的矛盾和反差,借以渲染、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心情,使她的思念之苦,表现得更充分,也使诗歌更加含蓄,更加深邃了。《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青青,长条依依,一派大好春光,可是从征的士兵要离别家乡的心情却是悲愁交集的,写法上也是乐景写哀的精妙运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