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蟾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毛诗序》说:“《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燕燕》一诗是卫庄姜所作,这个说法历来没有多少争论,是可信的。
卫庄姜是齐庄公的女儿,嫁卫庄公,故称庄姜。庄姜美而无子,《诗经》中的《硕人》一篇就是卫人赞美她的诗。卫庄公希望有儿子以继其位,又娶了陈国姑娘厉妫、戴妫姊妹。厉妫生子孝伯,早死;戴妫生子名完,庄姜即以为己子,并立为太子。庄公另有宠妾生子名州吁。州吁年长,有宠而好兵,庄公就让他为将带兵。庄公二十三年卒,太子完继位,是为卫恒公。州吁骄奢不顺,桓公撤了他的职。州吁逃亡国外。桓公十六年(公元719年),州吁纠集流亡国外的卫人,回国杀死桓公,自立为卫君。就在这年,州吁欲伐郑,请宋、陈、蔡三国共同出兵。九月,卫国老臣石碏乘机与陈侯设计杀了州吁,而立桓公弟,是为卫宣公。
州吁既杀桓公,桓公母戴妫也受牵连,被遣送回娘家陈国,临行,庄姜送之,乃作此诗。据《春秋经》隐公四年(即卫桓公十六年)载:“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以历法推算,戊申是三月十六日。则戴妫之大归,庄姜之作诗,当在桓公十六年三月四月之交,其时燕飞正忙,故本诗见物托兴,即以“燕燕于飞引起。
这首诗是我国送别诗最早的一篇,也是《诗经》里非常动人的一篇。《朱子语类》说:“譬如画工一般,直是写得他精神出。”就是说,这首诗抒发情感,表现诗人形象性格十分突出,千古之下,如在目前。
州吁之乱是卫国的一大国难,被杀的桓公既是国君,又是庄姜、戴妫共同的儿子;庄姜与戴妫感情非常融洽;戴妫被逐,将是一种永别;这时庄姜相送于野,国愁家恨与惜别之情交织于胸,最后便由这首短短的诗篇曲曲表达出来。
诗分四章,前三章皆以“燕燕于飞”起头。写眼前之景,独写飞燕者,三四月里,燕子双双飞翔是那么自由快乐,正反衬自己的生离死别的愁苦。既因以托兴,又点明时间,起笔已是非凡。“差池其羽”,“其羽”代指燕子;“差池”谓其有前有后。次章“颉之颃之”谓其忽上忽下;三章“下上其音”,谓其边飞边鸣,呢喃细语。凡此皆以反衬自己与戴妫迟迟行进、相对无言、而即将分离。寓情于景,笔法生动。
各章下文“远送于野”、“远于将之”、“远送于南”,正面写自己送别戴妫直到野外,望着她渐渐南行(陈在卫的东南方向),直到望不见她的身影;先是落泪,继而伫立,最后只有劳念伤心了。这里写得层层递进,字字包含着深情。
为什么对戴妫如此依依惜别呢?在第四章里补出来:她是可信任的好人,她心地善良,诚实深沉,性格温和,立身谨慎,先君(指卫庄公)在世时的想法就是让我们二人同心协力。这最末一章补足了惜别之情,使全诗达到圆润饱满的境界,而且内容上赞美了戴妫的为人,同时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和戴妫相同的性格风貌。真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而又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就是朱熹所谓“直是写得他精神出”了。
陈子展《诗经直解》引清朝王士祯《分甘余话》说:“《燕燕》之诗,许彦周以为可泣鬼神。合本事观之,家国兴亡之感,伤逝怀旧之情,尽在阿堵中。《黍离》麦秀未足喻其悲也,宜为万古送别之祖。”又在《池北偶谈》中说:“予六七岁,始入乡塾受《诗》,诵至《燕燕》、《绿衣》等篇,觉枨触欲涕,不自知所以然。稍长,遂颇悟兴观群怨之旨。”此固王士祯个人的读后感受,然亦颇有其普遍性。原因在于这首诗写的不仅是“儿女共沾巾”之情,更重要的是它透露了人品善恶及家国兴亡之感。
宋辛稼轩有一首《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其中有句:“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句中连用三个典故,列叙古代美人衔悲去国的不幸遭遇,来发抒送别茂嘉时的无限感慨。其中“看燕燕”二句,即用此诗。这就意味着他不仅是倾诉兄弟离别的私情,而是和《燕燕》一诗一样饱含着对国家的关心和对当前政治的不满。辛弃疾可谓卫庄姜千古知音。其他或有对此诗别持异说者,恐怕视辛弃疾又望尘莫及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