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竞武王①,制服强梁称武王,
无竞维烈②。克商功业世无双。
不显成康③,功成名就国安康,
上帝是皇。上帝对他也赞赏。
自彼成康,由于功成国安康,
奄有四方,一统天下有四方,
斤斤其明④。武王英明坐朝堂。
钟鼓喤喤⑤,敲钟擂鼓咚咚响,
磬筦将将⑥,击磬吹箫声锵锵,
降福穰穰⑦。上天赐福降吉祥。
降福简简⑧,无边洪福从天降,
威仪反反⑨。祭礼隆重又端庄。
既醉既饱,武王神灵醉又饱,
福禄来反⑩。报你福禄绵绵长。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①执竞:执是拿着,竞是自强,指周武王凭不息的精神和自强而战胜强大的敌人。②无竞:无比。烈:功业,指伐纣克商的功业。③成康:成功地建立康定的局面。④斤斤:是非常明显的意思。⑤喤喤:描写钟鼓的声音。⑥将将:同“锵锵”,象声词。⑦穰(rang)穰:有众多之意。⑧简简:盛大的样子。⑨反反:同“昄昄”,谨慎的样子。⑩反:同“返”,还报。
[赏析]这是一首祭祀周武王的诗。周武王是在中国历史上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商王朝在盘庚迁殷后,政治日益腐朽堕落,上层统治者只是酗酒行乐,淫乱好色。正如周公在《酒诰篇》中所说的那样,商王朝整个统治阶层,都沉湎于酒色之中,腥秽之气直冲霄汉,连上天都发怒了。下层人民怨声载道,反抗的怒火方兴未艾,恰如《微子》篇中所说:“小民方兴,相为敌仇。”举国上下形成了严重对立局面,阶级矛盾已到了白热化程度。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起兵伐纣,与殷纣王战于牧野。当时纣王有兵十七万,纷纷倒戈,引导周兵杀纣,周武王得道多助,终于以少胜多,灭殷而建立周王朝,开始分封诸侯,建都于镐。武王伐纣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本诗在祭祀武王时,对他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歌颂,表现了崇敬之情。但是自古以来,对本诗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武王、成王和康王三王并祭的诗,朱熹在《诗集传》中,就明白地说是“此祭武王、成王、康王之诗”。周代祭祀,均是分庙,并祭之事,于典无考。清人方玉润说:“若谓‘三王并祭’,无论典礼无稽,即文势亦隔阂难通。盖‘烈’则归之武王,‘皇’则属诸成、康,而‘奄有四方’者又始自成、康矣。通乎不乎?当亦不言而自辨已。”(《诗经原始》)其实诗中所说的“成康”,不是指成王和康王,而是说武王“成功康定天下”之意。因此,三王并祭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本诗是一章十四句,一气呵成,顺理成章地说出了执祭者的颂词,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周武王的赞美与尊崇。开笔就直书其事,写出周武王能制服强暴而夺取胜利的历史功业。“执竞武王,无竞维烈”,是说“武王持其自强不息之心,故其功烈之盛,天下莫得而竞”(朱熹《诗集传》)。武王倚仗着自强不息的力量,战败了殷纣王而平定天下,建立了无与伦比的强盛国家,他的历史功绩自然是至高无上的。他的功德莫大,光显四方,成功地康定天下,上帝赐给他皇帝的美称,是完全合乎道理的。所谓“不显成康,上帝是皇”,是紧承前二句,在取得臣大的历史功业之后,显示其光辉,赐以美好的称号,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没有任何非分之嫌。以上所写,均为总的概述,显然不能完全表达其功绩,下面又回转过来,对武王的“执竞”之功,进行具体的描绘。“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是从横向联系而言的,是说建立了强盛安康的国家之后,就能怀柔远人,赢得了天下四方的信赖,形成了大一统的繁荣局面。举国上下,群情欢畅,时和世泰,歌舞升平。“钟鼓喤喤”和“磬筦将将”之声,激荡着人们的心扉,而“降福穰穰”之景象,到处都是“斤斤其明”寥寥几笔,虽说是为武王歌功颂德,亦能使我们从中窥见当时万民振奋的社会面貌。为了充分表达当时人民的欢悦心情,行文上又来一次反复:“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意即天上降下的福气是很大的,那么祭祀行礼的人就更要谨慎持重。这两句反映了那时人们普遍的心理状态,创造了愉悦的艺术氛围,使得当时的悲惨世界闪耀着亮光。最后又从无限遐思归到祭奠上来,说在祭祀武王时,他的神灵“既醉既饱”,进而又保佑子孙后代“福禄来反”。这样就归结出祭祀的目的,产生无比幸福的憧憬。尽管全诗都是歌功颂德,但是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史诗的意味。
本诗为一首颂歌,通篇没有惊心动魄之奇情,亦无风云变幻之壮采,只是平平叙述,微微唱叹,却能激人深思,竟产生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向来颂诗不失庄严肃穆,而此诗在静穆中流露出悲壮气氛。这种悲壮气氛能产生崇高感,因而更突现了周武王的历史功绩。再由环境氛围而烘托出的人物形象,是崇高而伟大的。开头四句,极为凝练地勾勒出了周武王的雄伟形象,他是凭着自强不息而取得史无前例的克商功业。由此创建国泰民安的盛世,其光芒四射,连上帝也对他无比赞赏。诗以真为美,如实反映现实社会,自有一种特殊的艺术趣味。诗中所写,是作者澄思渺虑,迁想妙得,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的理想句式,但仍不失其真实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还有诗中的叠字运用,也是颇为巧妙的。例如,“斤斤”、“喤喤”、“将将”、“穰穰”、“简简”、“反反”等,在拟声写貌、抒情造境方面,显示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