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器》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礼释回,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

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飨也。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豕为礼,君子谓之不知礼。故必举其定国之数,以为礼之大经。礼之大伦,以地广狭;礼之薄厚,与年之上下。是故年虽大杀,众不匡惧,则上之制礼也节矣。

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诗》云:“匪革其犹,聿追来孝。”天地之祭,宗庙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义,伦也。社稷山川之事, 鬼神之祭,体也。丧祭之用,宾客之交,义也。羔豚而祭,百官皆足,大牢而祭,不必有余,此之谓称也。诸侯以龟为宝,以圭为瑞。家不宝龟,不藏圭,不台门,言有称也。

……

孔子曰:“礼,不可不省也。礼不同,不丰,不杀。”此之谓也。盖言称也。礼之以多为贵者,以其外心者也。德发扬,诩万物,大理物博,如此,则得不以多为贵乎?故君子乐其发也。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古之圣人,内之为尊,外之为乐,少之为贵,多之为美。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称也。

是故君子大牢而祭谓之礼,匹士大牢而祭谓之攘。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君子以为滥矣。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揜豆,澣衣濯冠以朝,君子以为隘矣。是故君子之行礼也,不可不慎也,众之纪也,纪散而众乱。孔子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

君子曰:“祭祀不祈,不麾蚤,不乐葆大〔51〕,不善嘉事〔52〕,牲不及〔53〕肥大,荐〔54〕不美多品。”

孔子曰:“臧文仲〔55〕安知礼?夏父弗綦逆祀而弗止也〔56〕,燔柴于奥〔57〕。夫奥者,老妇〔58〕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甁〔59〕。”

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揜,微者不可大也。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君子之于礼也,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60〕,有美而文而诚若。君子之于礼也,有直而行也,有曲而杀也〔61〕,有经而等也〔62〕,有顺而讨〔63〕也,有摲而播也〔64〕,有推而进也,有放而文〔65〕也,有放而不致〔66〕也,有顺而摭〔67〕也。

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68〕,夏造殷因。周坐尸〔69〕,诏侑武方〔70〕,其礼亦然,其道一也。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71〕,曾子曰:“周礼其犹醵〔72〕与?”

君子曰:“礼之近人情者,非其至〔73〕者也。郊血〔74〕,大飨腥〔75〕,三献爓〔76〕,一献孰〔77〕。是故君子之于礼也,非作而致其情也,此有由始也。是故七介〔78〕以相见也,不然则已悫〔79〕;三辞三让而至,不然则已蹙〔80〕。故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頖宫〔81〕;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82〕;齐人将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83〕。三月系〔84〕,七日戒〔85〕,三日宿〔86〕,慎之至也。故礼有摈诏〔87〕,乐有相步〔88〕,温之至也。”

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诏〔89〕,朝事以乐〔90〕;醴酒〔91〕之用,玄酒〔92〕之尚;割刀〔93〕之用,鸾刀〔94〕之贵;莞簟之安〔95〕,而稾鞂〔96〕之设。是故先王之制礼也,必有主也,故可述而多学也。

君子曰:“无节〔97〕于内者,观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礼,弗之得矣。故作事不以礼,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礼,弗之信矣。故曰:‘礼也者,物之致〔98〕也。’”

是故昔先王之制礼也,因其财物而致其义焉尔。故作大事必须天时,为朝夕必放于日月,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是故天时雨泽,君子达亹亹〔99〕焉。是故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聚众而誓之。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飨帝于郊。升中于天,而凤皇降,龟龙假〔100〕;飨帝于郊,而风雨节,寒暑时。是故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

〔注释〕  回:邪恶。释回:消除邪恶。  措:安放,加于。  竹箭:一种细小的竹子。筠(yún):竹子的青皮。  二者:指外表和内心。大端:基本方面。  柯:草木的枝茎。  物:这里指人。  飨(xiǎnɡ):享有。  本:根本,内容。文:外部表现,形式。  设:合。  人官:人的感官。能:功能。  物曲:物体的性能。  豕(shǐ):猪。  定国:立国。数:赋税收入的数目。  大经:大法。  大伦:等级次第。  与:以,根据。年:收成。  杀:歉收。  匡:同“恇”,惧怕。  上:指君主。  体:准则。  宜:义理,原则。  称:相称,恰当。  《诗》:指《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匪:非。革(jí):通“亟”,急迫。犹:计谋。  聿(yù):虚词,无义。来孝:自古以来的美德。  伦:次序,类别,等级,人伦关系。  羔:羊羔,大夫祭祀用羊羔。豚(tún):小猪。士祭祀用小猪。  百官:助祭之人。皆足:都可以得到献祭的牲畜的一部分。  大牢:祭祀时并用牛、羊、猪三牲。  家:大夫。  台门:古时诸侯所筑用以瞭望守卫的土垒,大夫不可建。  省:考察。  不丰:应少不可多。  不杀:应多不可少。  外心:用心于外,指君主殚精竭虑治理国家。  诩(xǔ):普施,普及。  大理:治理的范围广大。物博:处理的事情繁多。  内心:专心于内。  德产:德性。致:最高程度。  君子:大夫以上。匹士:即士。攘(ránɡ):有侵夺、偷窃、扰乱之义。  管仲(?—前645):春秋齐国政治家,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簋(ɡuǐ):古代祭祀宴享时盛黍稷的器皿。镂簋:用镂刻花纹的玉装饰的簋。朱:红色。纮(hónɡ):古代冠冕上系于颔下的带子。  山节:山形的斗拱。藻棁(zhuó):画有水藻纹的梁上短柱。  滥:过分。  晏平仲(?—前500):春秋后期齐国政治家。  肩:牲畜的腿根部。揜(yǎn):同“掩”,遮盖。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澣(huǎn):洗涤。澣衣:洗旧了的衣服。濯(zhuó):洗。濯冠:洗旧了的帽子。  隘:小气。  纪:准则,法度,指礼。  祈:求。  麾:快意。蚤:同“早”。麾蚤:以先祭为快。 〔51〕 葆大:指器物的高大。 〔52〕 嘉事:指冠礼、婚事。 〔53〕 不及:不必等到。 〔54〕 荐:祭品。 〔55〕 臧文仲:春秋时代鲁庄公至文公四朝贤大夫。〔56〕 夏父弗綦:鲁文公时负责祭祀的官员。逆祀:指祭祀鲁先君时颠倒了次序。 〔57〕 燔(fán)柴:祭天之礼。奥:指炉灶。 〔58〕 老妇:指炊事之神。 〔59〕 尊于甁:以瓶作酒尊。 〔60〕 致:传达,表达。若:顺,指顺乎天理。 〔61〕 曲:曲折地表达感情。杀:指减少一些做法。 〔62〕 经而等:一般规定父死服三年丧,任何人都当如此。 〔63〕 顺:自上而下的顺序。讨:去除,减少。 〔64〕 摲(chàn):铲除。播:传播。摲而播:指取之于上而传播于下。 〔65〕 放:仿效。文:文饰。 〔66〕 致:达到,做到。 〔67〕 摭(zhí):拾取,采取。 〔68〕 或素或青:各个时代崇尚的颜色不同。 〔69〕 尸:古代祭祀时,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灵的人。 〔70〕 诏:告。侑(yòu):劝。武:当为“无”,因声似而误。方:常规。 〔71〕 旅:祭祀名。酬:劝酒。 〔72〕 醵(jù):凑钱饮酒。 〔73〕 至:最好的。 〔74〕 郊:祭天。血:牲血。 〔75〕 大飨(xiǎnɡ):祭祀先王。腥:生肉。 〔76〕 三献:祭祀名,郊祭时要三次献酒,故名。爓(xún):一种祭品,将肉放入汤内,半熟取出。〔77〕 一献:小规模的祭祀。孰:同“熟”,熟肉。 〔78〕 介:传宾主之言的人。 〔79〕 悫(què):朴实,谨慎。 〔80〕 蹙(cù):急迫。 〔81〕 頖(pàn)宫:同“泮宫”,周代诸侯设立的太学。 〔82〕 恶(hū)池:滹沱河。 〔83〕 配林:树林名,在泰山西南方。 〔84〕 系:把用于祭祀的牲畜系在圈里。 〔85〕 戒:古礼规定,祭祀父母前七日不御、不乐、不吊,称为“散斋”。 〔86〕 宿:戒斋。 〔87〕 摈(bìn)诏:介绍宾主的人。 〔88〕 相(xiànɡ)步:古代乐师多为盲人,扶助导引他们的人叫相步。 〔89〕 不诏:是说不等到正式通知就哀哭。 〔90〕 朝事:朝廷燕乐群臣之事。乐(yùe):奏乐。 〔91〕 醴(lǐ)酒:甜酒。  〔92〕 玄酒:上古祭祀用水,后引申指薄酒。 〔93〕 割刀:当时使用锋利的刀。 〔94〕 鸾刀:古刀,不锋利。 〔95〕 莞(ɡuān):用蒲草织成的席子。簟(diàn):细竹席。 〔96〕 稾(ɡǎo)鞂(jiē):粗劣的秸秆。 〔97〕 节:经验。 〔98〕 致:准则。 〔99〕 亹(wěi)亹:勤勉不倦。 〔100〕 假:借用。

〔鉴赏〕 自西周初年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礼制变得十分完备,对人们的行为方式规定得十分具体而周详,其细目多达数千项。这样,如何认识和对待它们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的和实际的问题。《礼器》篇就是论述制定和实行礼的原则,以便于人们在实践中正确地把握这些细目,既为了防止对它们的滥用,也是为了避免食古不化,生搬硬套。《礼记·曲礼上》提出了礼的三项原则,即“自卑而尊人”、“礼从宜,使从俗”和“礼尚往来”。《礼器》对礼的法则作了更充分、更详细的说明,其中最重要的有:

首先,《礼器》提出礼有内有外,有本有文,须内外、本文兼备。所谓“内”就是内心、情感;“外”就是外表、行为。“本”即根本,指礼所体现的道德观念;“文”即形式,指礼节仪式。文章第一、二段强调内与外、本与文二方面必须兼顾,不可偏废。作者把人实行礼比喻像竹子有青皮、松柏有圆心这两方面,说内与外二者“居天下之大端”。文章把“忠信”称为“礼之本”,把“义理”(当指礼节仪式上的行为准则)说成是“礼之文”,认为“无本不立,无文不行”。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并不把两者同等看待,而是把人的心灵、情感、道德意识确定为更重要的方面。正像松柏一类的植物,其内在的本质决定了它们“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在不同的情境中人们的心灵状态、情感反应形成了特定的礼仪行为。“礼之本”这一范畴本身就表明道德意识是礼的灵魂,是礼的根本方面。《礼器》主张礼须“反本”,就是要返回本心。这显然是针对现实社会中人们行礼有名无实的现象而言的。正是由于心灵、情感、道德意识是决定性的方面,所以《礼器》提出礼既可以多为贵,也可以少为贵;既可以大为贵,也可以小为贵,只要能恰当表达虔敬的情感就是适宜的做法。相反,如果没有纯正的心灵,即使在细节上做足工夫,也不符合礼的精神。《礼器》这方面的思想有助于儒家的礼避免蜕化为繁文缛节,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

其次,礼以时为大。文章第三段列举了决定礼的正确性的主要因素,其中以“时”为首要方面,优先于顺、体、宜、称。所谓“时”,就是指时代,泛指特定时间中各种具体条件。《礼器》认为每一个时代有其特定的礼,不同的时代礼也不同。尧、舜传贤不传子,分别把天子之位禅让给舜、禹。与这种做法相反,商汤以武力灭夏,取得中央政权,周武王也是兴兵征讨,灭了商纣王,取而代之。他们的做法都是正确的,《礼器》解释说,这是由于时代条件不同。礼以时为大的命题意味着,人们不应当固守过时陈旧的礼制,时代条件改变了,就应当改革,破旧立新。因此,后世的改革派,如王安石、康有为等,无不使用礼以时为大的理念,批判当时的守旧势力或顽固派。这一理念成为抵消儒家传统中保守倾向的重要理论工具。

再次,礼惟以称为准。称意为相称、适合。虽然称在决定礼的正确性的诸要素中被列为最后一项,却是作者最关注的方面,《礼器》的大部分内容实际上都是讲述称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称包含了多种意义。第一,礼须同实行者的生活环境相一致。作者提出,凡是天地不能生养的东西,君子不把它们用于礼,祭祀时鬼神也是不会享用的。此外,当地不出产的物品也不能用于礼,所以《礼器》说:“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豕为礼,君子谓之不知礼。”第二,礼必须与实行者的物质条件相符,不可做力所不及之事。文章指出,礼的等级高低要看国土的大小而定,用于礼的物品要根据年景的好坏而定。这就是说,遇到歉收的年份,礼就不能铺张。所以它说:即使遇到荒年,人们也不会感到恐慌,因为那时举行礼所使用的财物是有节制的。第三,礼应当与人们的社会身份相称,比如诸侯可以把龟作为宝物,以圭为吉祥的象征,但大夫则不能有龟、圭等宝物。周礼对于哪一种身份应当有什么样的待遇,作了十分具体的规定,在古人看来,这些规定是与他们的身份相称的。第四,礼应当与实行者所从事的活动的种类和性质相一致。一个人做什么事,就要实行相应的礼。比如天子用心于治理天下,举行礼就要规模宏大,物品丰盛,因而以多为贵;如果一个人专注于内,加强精神修养,德性极为完美,天下之物没有与其德性相称的,这样行礼就以少为贵。根据《礼器》,无论是多、大、高,还是少、小、下,都不应当是崇尚的惟一目标,无论是哪种具体的做法都不应当成为固定的模式。

称的概念与礼以时为大的原则殊途同归,都是要求礼以外部的具体情况为转移,不能死板地照搬前人的做法,因此都赋予礼以一定的灵活性。孔子曾经说过,商、周两代对于前朝的礼制都有所废除,也都有所增益,并且断言,后世也必定会永远这样做(见《论语·为政》),正是这些思想保证了中国数千年礼文化能够与时俱进,而不是一仍旧贯地拘执于完备的周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