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二)干禄百福,子孙千亿。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三)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群匹。受禄无疆,四方之纲。
(四)之纲之纪,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不解于位,民之攸塈。
〔注释〕 假:嘉美。 显显:光辉夺目。令德:美德。 宜民:适宜于安民。宜人:适宜于治理百姓。 右:同“佑”。 申:讲述意旨。 干:求。有疑“干”字为“千”字之讹。 穆穆:形容肃穆。皇皇:光明、堂皇的样子。 愆:过错。 率:都。由:遵守。旧章:老规章。 抑抑:谨慎的样子。 秩秩:有秩序。 群匹:群臣。 之:此。 燕:同“宴”。 百辟:诸侯王。卿士:臣僚。 媚:喜爱。 解:懈怠。 攸:所。塈(xì):归附,一为休息。
〔鉴赏〕 《假乐》篇根椐《毛诗序》之说是赞颂西周第三代君主、即文王、武王以后的成王。在成王时代,周王室平定了殷贵族的叛乱,对东部地区实行了有效的统治,疆域比殷朝更加辽阔。在此期间,周朝普遍实行分封制,国家制度逐步完备,中央政权与各地区的关系得到确立,政治上保持了稳定与安宁。与此同时,各地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大有改善。成王与其后的康王二代被史家称为“成康之世”,成王被视为“守成之主”,为西周的繁荣和鼎盛创造了条件,受到后世的广泛赞誉,《假乐》集中地反映了后人对成王的崇敬之情。
成王可说是英明之主,也建有丰功伟绩,例如他曾亲自率军讨伐反叛的诸侯国奄(在今山东省曲阜东)和淮夷(在今淮河流域),取得辉煌胜利。但作者最关注的不是征服与战功,而是君主的政治方略、道德品质以及对群臣、百姓的态度。诗歌颂扬了成王以下的政治方针和美好的品性:
第一,认真遵循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所规定的大政方针、国家的政治制度和行为规范,就是诗中所说:“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虽然这句话在后世被一些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保守分子用来反对改革,但是在成康之世却是治国的不二法门。因为当时新的政治、社会制度刚刚建立起来,需要巩固和完善;前人在筚路蓝缕、创立基业中所创造的传统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为巩固政权、强国兴邦所必需。相反,如果继任君主自作聪明,自以为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会将国家推向混乱的深渊,在中国历史上这方面的事例并不少见。
第二,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就是诗中所描写的“威仪抑抑”。作者还赞扬成王对于国家大事的考虑谋划十分周详缜密,政令的实行又非常谨严,很有步骤,以求有利于百姓,这就是所谓“德音秩秩”。在这种政风的影响下,各级官吏也都不敢懈怠(“不解于位”)。结果是人民都能归顺于政府。
第三,品德高尚,堪为楷模。这首诗一开头就称成王为“假乐君子”,即品性美好的有德之人。它还赞美成王的言行显示出美德的光辉(“显显令德”)。虽然这里所说的令德不单指个人的品性,实际上概括了下文具体指明的成王所有的政治上的明智和精神上的卓越,但是“君子”、“令德”的赞美词凸显了他道德完美的形象。
第四,尊贤使能,亲近群臣。根据历史记载,成王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他在执政之初由周公摄政七年,他对周公十分尊敬,言听计从。他们两人的成功合作是西周走向兴盛的一个根本条件。另外,成王任用的太保召公奭,也是一个贤臣,与周公以陕(今河南陕县)为界治国,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尚书·召诰》留下了他关于治国的真知灼见。他提出“天命不可恃,祖宗不可恃,惟敬德庶可凝固天命”(宋代陈栎《书经传说汇纂》),对成王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辅国终成王一代,成王临终时他为托孤顾命重臣。《假乐》还讴歌他与群臣和衷共济,和睦相处,与朝廷大臣和四方诸侯“无怨无恶”。
成王是西周初年的君主,关于他的事迹保存至今的第一手材料很少,因此,尽管《假乐》一诗文字简略,却相当真实、全面地描绘了成王的形象,十分准确地表现了守成之主的主要特征,实际上塑造了一个守成之主的典型人物。这些特征在后世汉文帝、汉景帝这一类君主身上都有所表现。
以上这些特征在《假乐》作者心目中,是一个称职的、或曰理想的君主应当具备的品质。从作者所赞美的这些品质,我们清楚地看到,作者秉承周初的“敬德”、“重礼”的传统,最推崇君主的美德和对君臣、君民关系的妥善处理,对于其战功、智谋等方面却不注重。《诗经》与《尚书》一样,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假乐》这一类著作对于儒家德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