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雪意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溪山雪意图

北宋· (旧题) 高克明作

绢本设色

纵四一厘米

横二四一.三厘米

藏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此图为美国小约翰·M.克劳福特1984年捐赠,作者一直依右上角“高克明”三字为据,后来改传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刘松年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刘根据高克明1030年在宫中的壁画而仿作。现经国内学术界论定应为南宋初(佚名)的作品,又名《溪山霁雪图》。

该卷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白雪皑皑的江山银装,一派静谧幽寂的气氛。层峦、平坡、苍松、屋舍、溪水、舟楫……组成朴实平和的凝寒景象。五代、北宋山水侧重崇山峻岭的“全景式”、“中轴线”布局,造型布置重密茂。到南宋时则趋向近景突兀,马远、夏圭更出现了省略中景,截取画面“一角”、“半边”式的布局,用笔也渐变为方折、犀利、粗略的横阔斫拂类型。此图当属北宋末南宋初这一时期的作品,它虽和刘松年作品(如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图》中冬景一段)近似,但细加比较,刘画笔墨更为规正细劲,工整巧丽,而《溪山雪意图》笔墨刚中寓柔,略见文静温润,有大、小斧劈皴法笔意。此卷总体笔墨格局上属近刘松年时代的风貌。

从《溪山雪意图》的画法分析:

一、雪意的描写采用简洁明快的手法。石面、屋顶等均空白示意有雪,空勾山石,密树(或丛竹)相衬。上部景物敞格布置,在先前也较少见。两岸景物远近照应,中间以河面为空间架构。

二、图中表现崖岸陡面、山石纹理以及阴阳向背的质感,皆用小斧劈、刮铁一类皴笔和侧笔重按、结形俱方这类斫拂笔法。土坡兼用破墨(湿时渗化)渲染法。水墨勾皴,皴染一气呵成,这种石法成为稍后发展为大斧劈皴法的基础。山石外廓、树木、横桥、舟楫以及“开膛式”布置的屋内小人物等,造型不论方折圆弧,都是用劲健的中锋湿笔勾勒和渲渍,结合下笔坚实、明爽,画面显得整饬而不放纵。

三、图中树木变化较多,有残柳、松杉及小竹丛等。近景劲松一组为树木主体,铺满上下画端,这种竖姿“顶天立地”的布置,在10世纪初赵幹的《江行初雪图》中已见端倪。细看图中劲松的枝条,向背俯仰多姿,侧倒伸展求变,四面参差,无复直笔。各种树姿分列于岗阜、坡岸及屋后堤岸间,较为生动,反映了南宋院体山水特别注重水旁树木屈曲中见工巧的某些特点。这些特点后来发展为以强化夸大个体树木的曲折变化来组织、调节空间的处理方法。由此可看出那时山水画十分注重细节的真实性和画面形式的摆布,已可窥见艺术手法由北宋状物重于达意逐渐转向创意重于状物。图中树木的顶部皆留白以示雪意浓郁,此亦北宋以来惯用的手法。流泉由土坡幽壑曲折而出,连断参差,气脉贯通,上下照应。水不用鱼鳞纹,水口笔势软而活泼。

溪山雪意图

现在看来,此图属无款画添上名家款。按高克明为活跃在宋初李成和神宗时郭熙之间的画家。高氏于宋真宗景德、大中祥符(1004—1016)间以艺进入国画院,宋仁宗景祐(1034—1038)间尚在。虽从当时的画风特征分析,此图有些距离,但也可从一个侧面推想,《溪山雪意图》与高克明画是否有某些近似处,否则不可能很久以来,学术界一直以画面落款为据。原传高氏《夏山飞瀑》、《烟雨窠石》等图,现在也不知流存何处。记载谓高克明“工画山水,采撷诸家之美”,“尤长小景,但矜其巧密,殊乏飘逸之致”。今观此卷,属用笔纤细谨严的画风,但确也存在有“乏飘逸之致”的不足之处。此图卷清《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