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白龙潭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黄山白龙潭图

清·戴本孝作

纸本水墨

纵二一.五厘米

横一七厘米

藏广东省博物馆

此图为戴本孝《黄山图册》之一。黄山,因兼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峨眉之清凉以及雁荡之巧石,而为世人所赞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天下无”的评语。黄山在宋元以前并未引起社会的普遍注意,直至明末普门和尚开拓了去诸峰之路,建立寺院后,人们才纷至沓来。这些人中,有名公巨卿、乐谭风雅者,但更多的则是淹留或避居其间的以画名世之士。在很大程度上说,正由于他们的大量黄山绘画作品在民间的流传,才使更多的人得见黄山的雄秀之姿,从此大量游客涌入山门,山水画家亦以画黄山为至乐,其中许多人即以画黄山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产生了“黄山派”。

戴本孝曾历登五岳,足迹大半天下,其最早登临的名山即是黄山,他与弘仁、梅清、石涛等一样,是继程嘉燧后较早表现黄山的画家之一。在其今存墨迹中,有许多是描绘黄山的作品,究其画风之形成,亦与黄山这“真本”是分不开的。戴本孝山水作品有两个最大特点,即笔墨枯渴,取意高旷。在明末清初画家中,以枯笔画法名擅于时者,除戴本孝外,尚有程邃,但两人风格迥异。程邃枯瘦朴拙,点线较多,而戴本孝则以“枯毫扫焦墨”,以枯笔皴擦出山石之体积面,明确的山石线条则使用不多,苔点亦甚少。就《白龙潭图》即可看出其笔墨法之特点。山石画法,先以淡枯墨勾画出轮廓,继而皴擦出山石结构,凹处反复加擦,并稍以淡墨渲染,最后以极少浓墨在轮廓交界处略事勾点。淡墨渲染简洁精练,浓墨勾点以少胜多,起到提神效果。由于干笔皴擦,占据大部分空间的山石粗糙苍毛,使中间以水墨直接点就的树叶尤显得丰润茂秀,对比鲜明。戴本孝的这种枯笔画法有元人气息,但在具体表现手法和特征上,是独具风格的。特别是山石结构不是以线条勾出,而是以枯笔擦出,即在元人作品中也罕见。

在取景上,戴本孝摆脱了元人窠臼,强调“师法自然”,作品多取自山川丘壑,构图生动,变化多端,以笔法之虚实,求取画面的自然深层效果。他曾说:“笔法能实其所虚,复能虚其所实,此亦天地自然之理。”这件《白龙潭图》,并不用元人画中常见的“平远”法,而是在山不见峰顶,画面满实的实景中求取空旷效果。利用墨色轻重、虚实之透视关系,拉开了远近的空间距离。近处实写,有意安排了种类不同的树木,采用墨色相互衬托的手法,在统一中求取变化;远处虚写,悉意使流泉曲曲弯弯,由远渐近,使之有咫尺层深之感,亦增添了作品之情趣。整个画面显得意境幽深,气息清新。

黄山白龙潭图

这件作品无记年,但构图严谨,运笔舒放,用墨娴熟,应属晚年佳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