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北京大学校园》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美丽如画的北京大学新校园,

是劳动人民长期经营的结果

今年“五四”,将是北京大学建校六十周年的纪念日。北京大学是我国比较古老的一座大学,但是她现在的校园却比她本身的历史更为古老。

北京大学的校园十分美丽,岗峦起伏,细流萦回,校园中心,一片

湖泊倒映出周围的崇楼、方阁、平屋、高塔,在一幅天然的风景画面上,给人一种无比深邃无比幽静的感觉。特别是风和日丽的时候,站在湖的东南岸,远望西山倒影近在湖中,又顿然呈现出一种海阔天空平远浩瀚的气象。这个湖不大不小,为校园生色不少,因为一直没有名字,所以人们管它叫做未名湖”。

未名湖畔



未名湖周围这一片,原是前燕京大学的旧址,因此有人以为现在北京大学校园的风景,都是燕京大学时候经营开辟的。其实不然,因为燕京大学正是选择了这一区旧日园林的基础,加以重新规划而建造起来的。谈到这区园林的开辟,至少可以上溯到二百年以前。如果连校园西南隅的“勺

园”故址也计算在内,那就还得再往前推上一百四十多年,合计共有三百四十多年。三百四十多年以来,不知流尽劳动人民几许血汗,凿地为湖,积土成山,这才把这一带地方开辟成风景如画的园林。现在当我们纪念北京大学六十周年校庆的时候,作为《旅行家》的爱好者,让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一区美丽的校园缔造经营的过程吧。

按着历史的顺序,应该先从勺园的建筑说起。勺园的故址在今北大校园内的气象园所在之处,这是整个校园中作为风景区来说开辟最早的一块地方。远在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有名的书画家米万钟引用玉泉山及附近泉水,在这里构筑了一座颇具江南风光的别业,因为面积不过百亩,所以起名叫做“勺园”,也别称“风烟里”。勺园虽然不大,却因流水回环,径路幽深,在有限的空间里,给人以无限时间的感觉,表现了十分卓越的造园艺术,算是当时北京近郊最负盛名的一处园林。有人为勺园写过这样一首诗说:



才辞帝里入风烟,

处处亭台镜里天。

梦到江南深树底,

吴儿歌板放秋船。



这就充分反映了它的水乡景色,在干燥的北国算十分迷人的了。可惜这区名园,早已荒芜,残余的湖泊遗址,也已湮废。现在校园中最美丽的地万已经不在这里而在未名湖畔了。

未名湖是清朝乾隆年间才开凿的,那时这一带地方是宰相和珅的赐园,名叫淑春园。和珅是乾隆的宠臣,在兴建淑春园中,颇有恃宠而骄暗自与皇家园林相比拟的地方。清末小摄政王的父亲奕譞(醇亲王)在游淑春园的诗中有专写湖中孤岛的一章说:



杰阁凌云久渺茫,

丘墟宛峙水中央。

敝垣剩础踪犹认,

斩棘披榛兴亦狂。

未觌蓬瀛仙万里,

已成缧绁法三章。

从来蜃气惊涛幻,

每断风帆过客肠。



大意是说园中的建筑久已倾圮,到处都是荒凉景象,孤岛依然耸立在水面上,不禁使人回想起园主人正是因此被罪服法,当年奢望,落得一场空幻。在诗中他又加了一条注语说:这个湖中的孤岛和岛上的楼阁,极力模仿御园中的南海瀛台,相传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才被列为大罪之一。这里所说的湖就是现在的未名湖,孤岛就是现在“岛亭”所在的小岛,为了称述方便,也应该起个名字,这里秋天枫叶最为艳丽,就叫它做“枫岛”吧。当初这湖岛的构筑比拟南海瀛台到何程度,已是无可印证。但是枫岛之旁至今还有一只小石船,却应该是和珅仿效昆明湖里的大石船而建造的。那时乾隆开拓瓮山泊为昆明湖,并在湖中建造了一只大石船以象征他之治理天下,犹如驾石船行驶海上,永无破船的危险。皇帝既然可以本着这个意思在他的大湖中建造一只大石船,那么身在一人之下亿万人之上的宰相也就可以本着同样的意思在他的小湖中建造一只小石船了。到现在这只小石船倒成为淑春园中留传下来的唯一旧物了。

今天未名湖和枫岛正是北大校园内风光绮丽最为人所称道的地方,但这却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封建时代在官僚地主阶级的强迫奴役下,由劳动人民在千辛万苦中开掘出来的。它在形式上表现为自然与人工紧密结合的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一个好例,实际上正是劳动人民心血的结晶。如果没有过去劳动人民的辛苦操作,就不会有这一切。劳动人民创造了物质生活中的一切必需品,也创造了美丽的风光,改变了自然的面貌。不过这一切在过去都是为反动统治阶级服务的,只有在人民当家做主之后,这才真正成为人民自己所有,并为人民自己所享受。



扩建新校舍,改造新校园,作出新贡献



现在,我们再看一看北京大学新校园的建设吧!

1952年迁校以来,随着教学任务的新发展和学生人数的大增加,校舍的扩展就成了十分迫切的问题。由于党和政府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积极关怀,五年半之间,校园的面积虽只扩大了不到一半,而建筑面积则几乎增加了两倍。在这些新建筑中,主要的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八千多学生的宿舍大楼以及大膳厅、校医院与教职员住宅等,另一部分是新建的教学中心,其中已完工的除教室楼与阅览室外,还有文史楼、哲学楼、地学楼、化学楼和力学楼,正在施工的有物理楼。

以上所说的新建筑区,主要是向着东南方向发展的,这里较之未名湖畔一带,地势高爽,这在旧日虽不宜于园林的开辟(不易引水),在今天却有利于大规模建筑工程的进行。这新建筑区完成之后,将予人以庄严整齐的感觉,这与未名湖畔一带的绮丽风光,恰有互相辉映互相调剂的效果。这里应该补充说明的是,1952年以来,不但在东南一面的高地上有了新建筑的经营,同时对于西北一带低地上的旧日园林,也有所开拓。除去1952年前已经归并为校园一部分的镜春园和蔚秀园外,北大迁校之后,又正式购入了与镜春园紧相毗连的朗润园以及与蔚秀园一水相隔的承泽园。这些园子都是清代贵族精心构置的郊居别业,园子的旧主至今还都可以说上名来。例如上文所记清朝末叶显贵一时的醇亲王奕譞就是蔚秀园的主人,他正是从蔚秀园东望残破凋零中的淑春园时,写下了“不堪一抹隤墙外,偏见临风待月楼”的诗句(临风待月楼是当时淑春园中仅存的建筑)。这些园子,面积虽然都不甚大,但是布置却很幽雅,尤其是镜春园和朗润园,山环水绕,曲折有致,偶而散步其间,随处可以遇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些互相毗连的园居的出现,都是清朝一代皇家贵族奴役劳动人民、利用海淀附近的地理特点,大规模兴建园林的结果,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圆明园了。1860年圆明园惨遭英法侵略者的焚毁,附近诸园,无一幸免。其后稍稍恢复而比较完整地保留到现在的,只有以上所说的这么几处。值得高兴的是这仅存的几处园林,都已归并到北京大学校园中来,使得历史上劳动人民血汗的经营,还可直接为今日人民的教育事业服务。当前的问题,只是还必须把这些旧日各园“各自为政”的水道系统,连成一片,重加疏浚,使水流通畅。现在北大地质地理系的师生,正在结合教学进行校园内外水道网的测量,并将作出全校校园河湖水道的整理计划,生物系的师生则承担了全校进一步绿化与从事农林生产的工作。此外学校还将发动更多的学生以及教员和职工参加整理校园的义务劳动。他们将以自己的劳动来改造自己的校园,使这一区古老的园林,在完全新的意义上,呈现出更加美丽、更加可爱的面貌。

转眼北京大学六十周年的校庆就来到了,我应《旅行家》编者之约写下这一篇有关北大校园的报道,就作为祝贺的表示吧。自然,我们知道,北京大学建校六十周年之值得祝贺,决不在于她的美丽的校园。她诞生于清末“戊戌政变”那一年,这是二千多年封建统治最后崩溃的前奏。她以“五四”为校庆日,这是纪念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的先锋作用。她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较好的物质条件,在今天,她在祖国社会主义文化科学的建设事业中还必须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开放出更加灿烂的花朵。

(1958年《旅行家》第4期)





赏析北京大学是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大学中,享有很高

的声誉。自她建立近百年来,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材从这里脱颖而出,使她成为亿万青年怀恋和向往的地方。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北京大学的校园,记述了北大校园演变的情况和特色。通过文章富有特点的描述,我们对这座历史悠久的学校产生了美好的了解和认识,自然,也使我们更加心驰神往,崇敬、热爱这所学校。

全文以两个小标题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介绍北大校园的历史发展,她的缔造和经营的过程;后一部分描述解放后北大新校园的建设情况。文章从北大建校之前、原燕京大学的旧址及封建社会皇帝大臣的园林——勺园谈起,直到写作此文时为止,前后几百年,所提到的就有未名湖、蔚秀园、勺园、淑春园、镜春园、承泽园、朗润园等园区和景致,可谓材料丰富,描述也很全面。而在对这些景区的描述中,作者紧紧抓住了一点:北大校园内的各个园区,都是劳动人民长期经营的结果,其中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因此,文章在讲述时,着意突出和赞扬劳动人民的创造能力,都力在说明这是劳动人民自己的财富,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如果没有过去劳动人民的辛苦操作,就不会有这一切。”而只有全国解放,劳动人民做了主人,这些财富才真正为人民自己所有,北大校园也才能焕发出青春。这样,又使文章的意义加深了一层,读者的感想也会由此而深沉得多。

文章满怀感情地描绘了北京大学美丽如画的校园风景,在对整个北大校园作全景式的描绘时,又特别突出了对于未名湖的描绘。未名湖位于北大校园的中心,也是北大校园中最美丽最有特色的景致,在某种程度上,未名湖就是北大的象征。作者给予未名湖以特别的地位和珍视,不仅符合北大校园的实际情况,而且也显示了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它使文章重点突出,好比游览一处景区,有主有次,浓淡相宜,给人的印象更加强烈和深刻。另外,文章引用前人描写未名湖的诗句插穿其间,也为文章增加了特殊的色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