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归去来辞》赠契顺》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余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相随,馀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

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顺契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得书径还。余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若问不已,乃曰:“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颜鲁公绝粮江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鲁公怜其意,遗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余欣然许之。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好,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苏轼文集》)

注释①契顺——僧人卓契顺,宜兴(今属江苏)人,学佛于苏州定慧院守钦长老。

②各以一子自随——苏轼绍圣元年(1094)贬惠州(今广东惠县),幼子苏过随行。苏辙,字子由,同年九月贬筠州(今江西高安),也由幼子苏逊随行。③黧(li)面——由风吹日晒而面孔瘦黑。④颜鲁公——即颜真卿,唐代刚正不阿的名臣,大书法家,他的墨宝为历代珍重。困于江淮之间,鄱阳人蔡明远曾接济之,赠《与蔡明远帖》。⑤庶几——表望之词。

赏析这是篇记叙性散文。全篇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投书缘起和事件背景。仅用三十二字,文字简洁,洗炼,似是平稳、朴实的叙述交待,无惊人之笔,无“奇句夺目”之彩,为下文做了深厚有力铺垫。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记事述情,有两条线索贯串始终。一是正面写契顺万里投书之事,一是暗寓坡公诚挚感激之情。然而坡公记事述情,蕴含既深却朴实无华,只平平道出,直书其事,昭畅述情,如叙家常。谢榛说:“官话使力,家常话省力;官话勉然,家常话自然。”坡公毫不夸饰自己的感情,写得既诚恳而又有节制,在平实朴素的自然美中,开拓出契顺与自己一片坦诚真实的内心世界。全文一笔而发两端,记事述情,采顺序性结构,根据事件发展的过程,记述始末。娓娓而谈,似信手拈来,随口说出,一路纯任自然,“如春蚕吐丝,春山吐云,不使人览而易尽”。乍看似不经意,似无剪裁,实则匠心独运,繁简极为得当。简者“字去而意留”“芜秽不生”,繁者“辞殊而意显”“纲领昭畅”。元好问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岂斯之谓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