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从东来,玄云起西山。
夜中发此气,明旦飞甘泉。
我国古诗独标“抒情言志”之说,因此,即使是写景之作,也要带上“情志”的色彩。刘勰所谓“神与物游”、“情以物迁”,“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文心雕龙》)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纯粹的写景诗,则出现得较晚。大约到了汉魏之际,湖、海、山、林才逐渐从传统的“比德”说中解脱出来,得到了诗人较为客观的审美观照,从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写景诗。刘桢的这首独具风神的清新小诗,就是这种写景诗的滥觞之一。
诗人大约是在一派“和风”中,呼吸到了诗之气韵。不过,还得画上一片夏夜暗青色的天穹,添上几重闷热的炎气,还有树间凝然不动的叶影,和诗人室外踱步时的几分烦躁。然后,“和风从东来”,便格外令人感到一种愜意的清爽!它从平远的田野上来,衣衫窸窣地穿过树丛,正像一位企盼已久的故人,不知不觉间已来到你身边。这正是诗之首句所蕴含的美好的意境。转身再看西天,夜色朦胧的西山那边,却正悠悠地升起淡墨色的云峰——仿佛与“和风”约好似的,那边一“来”,这边亦随之启程。此刻,四野是一片宁静,空中想必还有繁星的闪烁。本来是晴好的炎暑,忽然有此“风”、“云”之气的交会,便造成了夏夜难逢的喜兆——看来,明朝是定要下雨的了。但倘若就这样表述,未免少了一些韵味。诗人的描述则要精妙得多:“夜中发此气,明旦飞甘泉。”他透过夜间的“和风”和“玄云”,仿佛早已置身于“明旦”的一派清凉世界之中:“荷荷”的雨声,在耳边;空濛的山影,在窗外;瓦檐下、树丛间,正挂下一条条、一缕缕清亮的水流,正如一股股清泉,从高崖上飞洒而下。这景象自然是诗人的“悬想”,但它又那样逼真、清新,宛如是一幅画刚刚作成,水墨都还淋漓着哩!
这首诗的特色,在用语自然,气息清新,又不着一点色彩,那浑成之态几乎就与“和风”、“甘泉”一样。倘若隐去作者之名,人们一定不会猜到,它竟出自诗风刚劲挺拔、注重气势的刘桢之手笔。或许,它倒更接近写过“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的陶渊明的风格?两者在清淡、平远上,显然十分相似。可见,建安诗人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即以写景诗来说,也为后世开了多少境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