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B10。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B11。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B12。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B13。
〔注释〕 一:道的别名;《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得一:得道;严灵峰《老子达解》:“一者,道之数。得一,犹言得道也。” 谷:河谷。盈:满。 正:王弼本作“贞”。“贞”即“正”。帛书乙本也作“正”。据帛书乙本改定“正”。 致:犹推也。 谓:帛书甲乙本均作“胃”,“胃”、“谓”音近而误(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诸本无“谓”字,据帛书本补定。 废:王弼本作“发”,刘师培《老子斠补》说:“发读为废。《说文》:‘废,屋顿也。’《淮南子·览冥训》:‘四极废。’高注:‘废,顿也。’《左传》定公三年‘废于炉炭’杜注:‘废,堕也。’顿堕之义与倾圮同,恐发者,犹言将崩圮也,即地陷之义。” 歇:消失。 竭:尽、干。 正:范应元本作“贞”。“贞”、“正”古字通用,“上文‘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为求文例一律,改‘贞’为‘正’”(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蹶:跌倒。 自称:王弼本作“自谓”。林希逸本、焦竑本“谓”作“称”。易顺鼎说:“按‘自谓’当作‘自称’”(《读老札记》)。孤:单。寡:《广雅·释诂》:“寡,独也。”穀:善。古代王侯自称“孤”、“寡”,表明自己是孤独者,以争取臣民的拥护。又自称“穀谷”,表明自己才德欠佳,以争取臣民的辅助。这些谦词含“人君南面之术”。 致:读为“至”。帛书乙本作“至”。数:马叙伦《老子校诂》:“‘致’有误作‘数’者。”当据删。舆,当读为“誉”。《庄子·至乐》引此文为:“至誉无誉。”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高亨《老子正诂》说:“琭琭,玉美貌;珞珞,石恶貌……《后汉书·冯衍传》:‘不碌碌如玉,落落如石。’李注:‘玉貌碌碌,为人所贵。石形落落,为人所贱。’其训近之矣。”
〔鉴赏〕 本章老子称“道”为“一”,认为宇宙天地间一切事物得以存在的原因是得到了“一”(“道”),而失去“一”(“道”),也就要败亡。由此讲到侯王也要得“一”(“道”),才能使天下正,否则也将败亡。老子并由侯王自称“孤”、“寡”而讲到“道”的“处下”、“居后”、“谦柔”的特性,以喻说为政者也须如此。
本章老子之学,按庄子说来是:“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引自魏源《老子本义》)。所以魏源接着说:“此章所谓得一者,即冲虚下盈之德,为其近乎无也;又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明之,为其近乎无也。夫天地万物皆有生于无,故天不自知其清,地不自知其宁,神不自知其灵,谷不自知其盈,万物不自知其生,则侯王亦不自知其贵高,明矣。不自知其清宁者,无心而运,无为而成也;不自知其为灵与盈者,寂而虚也;不自知为主者,自然也;不自知为贵高者,贱下也。寂,故灵虚,故盈;无心无为,故清宁;自然,故不期生而生;自贱自下,故为天下贞(正),此则得一之所致也。”(《老子本义》)
又因为老子著书,将以导世,所以本章后半部分专为侯王言,这也即如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说的:“本章重点在讲侯王的得‘道’,所以后半段提示侯王应体‘道’的‘下’、‘贱’之特性。即是说为政者要能‘处下’、‘居后’、‘谦卑’。”这种“谦卑”、“处下”在这里具体表现为如老子所言:“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而这自称“孤寡”、“不穀”,目的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在上统治。所以这种“谦下”有时又被人视为“人君南面之术”。
但不管怎么说,就思想领域而言,这些为官者是知道“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道理的,《淮南子·道应训》就记载着这样的事:“狐丘丈人谓孙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敖曰:‘何谓也?’对曰:‘爵高者士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处之。’孙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下;吾禄益厚,吾施益博。是以免三怨,可乎?’”对此,《淮南子·道应训》将它归结为老子的“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反之,如谁真的以贵自高、以尊自处、不知致“一”之道,也就必会跌跟头、遇挫折的。
配以“道”之谦下卑弱,在本章还有“致数舆无舆”的道理,这实际上是《老子·三十章》“果而勿矜,果而勿骄”的另一种表述,也是《老子·七章》“后其身而身先”的另一种说法,其必然结果一定是“不欲琭琭如玉,(而宁)珞珞如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