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集《第三章·圣人之治》释义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圣人之治

【原文】

不尚贤[1],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2],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3],

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4];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5]。

【注释】

[1]尚贤:崇尚贤能之才。

[2]不贵:不珍贵、不抬高价值。

[3]可欲:可以引起人们欲望的东西。

[4]无知无欲:无巧伪奸诈之心思,无非分妄想之欲求。

[5]治:天下得到治理。

【译文】

不崇尚贤才功名,

使民众不争名夺位;

不视难得的奇珍异宝为贵重之物,

使民众不去做偷盗的坏事;

不让民众看见可贪的功名、利禄,

使民众之心不产生邪恶和动乱的念头。

所以有道之人治理政事,

要净化人们的心灵,

满足人们的温饱,

削弱人们争名夺利的雄心,

强健人们的体魄。

永远使人们没有伪诈的心志,没有争夺名利的欲念。

使那些争名夺利、为非作歹之徒不敢造是生非,

不敢做坏事,那么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解析】

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生活,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劳动果实,没有所谓的不均和不平等。自从私有制出现以后,阶级也就形成了,人们的头脑中产生了尊贵卑贱的概念,统治阶级至高无上的地位让被统治者垂涎三尺,他们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状,而不想被人奴役和随便打骂,一心一意想变卑贱为尊贵,变贫穷为富有。这无非是名和利的争夺。

名和利自古以来就是相连而生的,有了名,也就有了尊贵的地位,就会被人赞赏和尊敬。一般而言,有地位的人常会吸引富人的目光,他们各有所需,互为利用,即我们常说的权钱交易。所以,有地位的人一般都很富有,富有的人一般都有地位,名和利是相随相伴的。

统治者根据人们追名逐利的人性弱点,来实施自己的统治策略,以达到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目的。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笼络民心,他们利用名利权势来吸引天下的文才武将,这一举措不仅为自己的统治增加了后备力量,而且对维护自己的统治大有裨益。这种名利权势的获得必须经过争夺来实现,这样一来人们的聪明才智不是用来对付统治者,而是用来争夺名利,正是在人们争夺权位的当儿,统治阶级便可放心地睡大觉了。科举制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人们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为了享受荣华富贵,而不得不十年寒窗苦读,到头换来个一官半职,而自己却成了效忠帝王的奴仆,统治阶级成功地实现了维护自己统治的目的。然而这不是最好的治理国家的方法,它的效用很短暂,不可能收到长久的效果,而且这种做法有其弊端,那就是它会使人们的欲望无限制地膨胀,人们会一味地争名夺利而忘乎所以,造成人心大乱,最后必将危及自己的统治。

老子站在时代的高度来审视社会现象,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他对社会混乱的根源作了极力探求,结果发现:天下之所以混乱,是因为统治阶级不懂“大道”,不懂得无为而治。老子提出要让天下人心静如水,打消内心争名夺利的欲望,这是心理治疗;要让他们吃饱穿暖,身体健康,这是身体治疗,只有这两方面都能达到完好和平衡,天下人才会安居乐业,才会安守本分地过日子,天下也就太平了。这种看似消极的治国方略,却能起到积极的治理效果。“常使民无知无欲”,这里的“知”有知识、聪敏机巧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永远使人们没有投机取巧、争名夺利的欲望。天下人的欲望淡了,人心也就厚道了;人心厚道了,天下自然就太平了。将老子的这种无为治国的思想解释为愚民策略是不正确的,他论述的治国思想看似无为,实则有为,这种境界,恰似悠然中隐含着人性的真实。

从政之道

晋文公教民得法终成霸主

春秋时,大家都知道晋文公是个贤明的君王,善于纳谏。晋文公手下的臣子也因此敢大胆地向他提出自己的看法。

公元前636年,晋公子回国当上国君,是为晋文公。他当上国君后,开始征发百姓,组织军队,训练作战。两年后,晋文公便准备用训练的百姓称霸诸侯。

大臣子犯劝阻说:“百姓虽然经过训练,身体强健,但还不懂得义,还没能各居其位,不能用。”

晋文公觉得有道理,他便想办法让百姓懂得义。正在这时,周朝发生了“昭叔之难”。

昭叔是周惠王的儿子,他和他的哥哥襄王之后狄隗密谋叛乱,襄王知道后,便将狄隗废掉。这件事触怒了狄隗的娘家,他们派重兵攻打周朝,周襄王被迫逃到郑国。

周朝在当时名义上是各诸侯国的宗主,晋文公决定帮助周襄王返回周朝并用此事教育晋国的百姓什么是义。

他派出左右两军,右军攻打昭叔,左军去郑国迎接周襄王返国。事成后,周襄王为表彰晋文公的功劳,以天子的礼仪迎接晋文公。

晋文公却推辞说:“这是臣下分内之事。”

他帮助襄王返国后,又回国致力于便利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认为可以使用百姓了。

子犯出来阻拦说:“百姓虽然懂得了义,但还不知道信是什么,还不能用。”

晋文公听了,觉得有道理。

他率领军队攻打原国,命令士兵携带三天的口粮。军队围困原国城池整整三天,士兵们的粮食全部吃完了,而原国还坚守城池不出。于是晋文公下令退兵,正当晋军刚退兵时,间谍从城里出来报告说:“原国已经准备投降了。”

有人主张再坚持一下,等待原国投降。晋文公坚决地说:“当初带三天军粮,就是准备攻打三天的;如今已下令退兵,就应该说话算数。如果不退兵,即使得到原国,也会失去信用,得失相比哪个多呢?”

由于晋文公利用攻打原国教育百姓知道信,所以国内民风大变,凡事以信为本,他们做生意不求暴利,不贪不骗。

做完这些后,晋文公问子犯:“这回行了吧?”

子犯回答:“百姓虽知信、义,还不知道礼,还没有养成谦让风范。”

于是,晋文公又在让百姓知礼方面下苦功。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每个环节都依照军礼执行,使百姓看到礼仪;他又规定百官的等级及职责,使百姓知道对什么职官行什么礼仪。百姓们不但如此,还知道根据礼来判断一件事的是非。这时,子犯笑着说:“可以用民了。”

于是,晋文公开始伐曹,攻卫,取得齐国之地,大败楚军于城濮,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经商之道

畅所欲言出良策,团结一致创新高

1927年2月21日,盖蒂石油公司终于在自己租用的那块地上挖出了第一口油井,接着在那块地上挖出了数口井,每口井都产出大量的原油,每天共产油17000多桶。从1927年至1939年间,这块油田为保罗·盖蒂赚了数百万美元。

可你知道吗?如果保罗不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那他就会与这滚滚财源失之交臂。

这块地在森林里,所有者愿意出租。很多石油公司嫌这块地面积不大,且道路不易铺设而放弃它。保罗·盖蒂和下属到现场看了这块地,发觉这里是可以采出石油的。但保罗·盖蒂经过分析,认为这块地没有前途,因为:第一,它的面积比一间房子还小。第二,唯一通到这块地的只有一条小路;只有4尺宽,没有办法把卡车开进去。第三,这块地太小,不适合用一般的开采办法开采。

因此,保罗·盖蒂准备放弃租用此地,公司里也没有谁持反对意见。但保罗·盖蒂仔细想想,还是决定让员工们讨论一下,看看是否有办法克服这块地的缺点。员工们见老板如此信任大家,所以毫无拘束地议论起来,你一言我一语,不少主意就出来了。

“我想我们可以使用小一号的工具挖掘。”一位经过深思熟虑的职工说。

保罗·盖蒂得到了启发,这位员工想出使用小一号工具挖井,那么亦可以考虑使用小一号的铁路作为通向这块地的交通工具。于是,他顺着那位提建议的员工的话说:“如果大家能找到人设计和制造出小一号的工具,我们公司就能下手在这块地开采石油。当然,接着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么使用小一号的交通工具把那里的石油运出来,请大家出些点子。刚才那位员工的主意实在太好了!”

保罗·盖蒂如此一讲,员工们感到得到了老板的重视,都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大家都是与油田打过交道的工作人员,既知道挖井采油的方法和难处,又练就了各种克难制胜的本领,每个人都有不少经验和体会。为此,大家无所约束地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一言我一语,由小一号的挖井工具谈到小一号的铁路和火车问题,进而谈到要找谁设计和制造这些挖井工具和交通工具的具体方案。

经过保罗·盖蒂的一番激励和鼓动,员工们为开发森林里那块含油丰富的小油田找到了一个完善的方案。

后来把这些方案放到现实中实施,它们的价值都立即显现出来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