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课文导读韩愈 (768—824), 字退之, 河南南阳 (今河南孟州) 人, 祖籍河北昌黎 (今河北昌黎), 韩氏系望族, 故世称 “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 又称 “韩吏部”。 死后谥“文”, 故又称 “韩文公”。 韩愈少小孤独, 由兄嫂抚养成人。 20岁入长安, 三次考进士不中。 贞元八年 (792) 第四次参加考试, 登进士第。 曾入汴州、 徐州等地幕府任闲职, 贞元十八年 (802) 到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 从此正式步入仕途, 历任监察御史、 阳山县令、 刑部侍郎、 潮州刺史、 国子监祭酒, 官至吏部侍郎。
韩愈推崇儒学, 力排佛老。 文学上和
柳宗元一道, 大力倡导古文运动, 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 要阐发孔孟之道; 反对六朝以来内容贫乏、 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风, 强调 “言贵创新, 词必己出”。 韩愈和柳宗元用他们自己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 并热情鼓励培养后进, 经他们两人和其他古文运动者的努力, 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 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是对当时和后来的文风都有巨大影响的作家, 被后世称为 “唐宋八大家” 之首。 他的著作收在 《昌黎先生文集》 里。
《马说》 是 《昌黎先生文集》 中的一篇短文, 全文不足200字。 文章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表达了作者的见解: 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 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 养之以厚禄、 任之以重权, 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从这一见解出发, 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 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食马者”, 将人才比作 “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马说》 全文围绕着 “不知马” 这一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 开始指出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 指出伯乐不常有, 因此, 千里马遭 “设世而名不称” 之悲; 然后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即 “食马者” 的无知, 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谴责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最后导出全文结句 “其真不知马也”, 点明了中心。
本文写法上的显著特点是 “托物寓意”, 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例如, 文中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 用 “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 又用 “策之不以其道…… ‘天下无马’” 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全文气势畅达而波澜回转, 脉络清晰而中心突出。
课文注译世有伯乐
(2),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
(3)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不以千里称
(5)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
(6)或
(7)尽粟一石。食
(8)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9),且
(10)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
(11)不以其道
(12),食之不能尽其材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执策而临
(15)之,曰:“天无马!”呜呼
(16)!其真无马邪
(17)?其真不知马也。
(1) 选自 《 韩愈文选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版 ) 中的 《 杂说 》 。 《 杂说 》 共四篇 , 《 马说 》 是第四篇 。(2)〔伯乐〕 本名孙阳, 春秋时人, 擅长相马。 (3) 〔祗〕 只是。 (4) 〔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骈, 两马并驾。 骈死, 并列而死。 槽枥, 喂牲口用的槽。 (5) 〔不以千里称〕 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 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6) 〔一食〕 吃一顿。 (7) 〔或〕 有时。 (8) 〔食 (sì)〕 通 “饲”, 喂。下文 “而食” “食之” 的 “食”, 都念sì。 (9) 〔外见〕 表现在外面。 见, 通 “现”。 (10) 〔且〕 犹, 尚且。(11) 〔策之〕 鞭打马。 策, 马鞭子, 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 (12) 〔以其道 〕 按照 (驱使千里马的 ) 正确方法 。道, 正确的方法。 (13) 〔尽其材〕 竭尽它的才能, 指喂饱马, 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 通 “才”。(14) 〔通其意〕 通晓它的意思。 (15) 〔临〕 面对。 (16) 〔呜呼〕 表示惊叹, 相当于 “唉”。 (17) 〔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 (千里) 马吗? 邪, 通 “耶”, 表示疑问, 相当于 “吗”。问题与探究1. 《马说》 的作者在文中并没有从正面阐述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 你细读完课文后能从中悟出作者的主张是什么吗? 他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2. 作为当今的人才, 你是愿意让伯乐发现你呢, 还是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文章链接骡说
(作者不详)
乘骑者皆贱骡而贵马。夫煦之
(2)以恩,任其然而不然
(3);迫之以威
(4)使之然,而不得不然者,世之所谓贱者也。煦之以恩,任其然而然,迫之以威使之然而愈不然,行止
(5)出于其心,而坚不可拔
(6)者,世之所谓贵者也。然则
(7)马贱而骡贵矣。虽然
(8),今夫轶
(9)之而不善,楚
(10)以威之而可以入之善者,非人耶?人岂贱于骡哉?然则骡之刚愎
(11)自用,而自以为不屈也
(12)久矣。呜呼!此骡之所以
(13)贱于马欤?
注释:
(1)〔贱骡而贵马〕 贱, 以……为贱; 贵, 以……为贵。 贱、 贵, 均为意动用法。 (2)〔煦之〕 使它感到温暖。 煦, 温暖, 用为动词。 (3)〔任其然而不然〕 不加强迫, 让它自觉地这样做, 它却不这样做。 任, 放任, 不拘束; 然, 这样。 (4)〔迫之以威〕 用威力逼迫它。 介词结构后置。 (5)〔行止〕言行和举止。 (6)〔拔〕 变易。 (7)〔然则〕 既然这样, 那么……。 (8)〔虽然〕 虽然这样。 (9)〔轶〕通“逸”, 放任。 (10)〔 (jiǎ)楚〕 用 木荆条制成的鞭挞刑具。 (11)〔愎(bì)〕 执拗。 (12)〔也〕 句中的语气词, 表示停顿, 以舒缓语气。 (13)〔所以〕 ……的原因。译文:
驾车和骑牲口的人都轻视骡而看重马。 用恩惠使它感到温暖, 不加拘束, 让它自觉地这样做, 它却不肯这样做; 用威力强迫它, 驱使它这样做, 因而不得不这样做,这就是世人所说的卑贱。 用恩惠使它感到温暖, 不加强迫, 让它自愿这样做, 它便这样做; 用威力强迫它, 驱使它这样做, 它偏偏越发不这样做, 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都发自它的内心, 而且意志十分坚定, 不能随意改变的, 这就是世人所说的高贵。 如此说来, 应是马贱而骡贵了。 虽然世人衡量贵贱的标准是这样, 但是现今那种放任自流,不加强迫就不肯做好事, 用刑具来威逼他才肯从善的, 不就是人吗? 人难道比骡还贱吗? 不过, 骡倔强固执, 而且自认为坚强不屈, 也是成性久了。 唉! 这就是骡比马贱的原因吧。
[综合能力测试题]一、 根据下列各句中的注音写出汉字。
1. zhǐ ( ) 辱于奴隶人之手
2. pián ( ) 死于槽lì ( ) 之间
3. 一食或尽sù ( ) 一石
4. 其真无马yé ( )
二、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一食或尽粟一石( ) 2.骈死于槽枥之间( )
3. 执策而临之( ) 4.策之不以其道( )
三、 下列 “之” 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执策而临之 B. 食之不能尽其材
C. 策之不以其道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四、 下列 “而” 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执策而临之 D. 或置酒而招之
五、 翻译下列句子。
煦之以恩, 任其然而然, 迫之以威使之然而愈不然, 行止出于其心, 而坚不可拔者, 世之所谓贵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