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江西诗词·赣西北诗词·黄庭坚·生平、思想与政治态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元江西诗词·赣西北诗词·黄庭坚·生平、思想与政治态度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调叶县尉。神宗熙宁五年(1072),除北京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改知吉州太和县。六年,移监德州德平镇。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擢起居舍人、秘书丞。绍圣二年(1095),新党谓其修史“多诬”,以元祐党人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召还,不久以文字罪除名,羁管宜州。崇宁四年(1105),卒于贬所。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创始人。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著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琴趣外篇》。

总起来看,黄庭坚的一生大致可以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较为顺利;后期除徽宗即位初时,余则长期被贬。《宋史·黄庭坚传》有相关记载: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治……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除服,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部,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佥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瓌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1]

黄庭坚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圆融佛、道两家,构成“外圆内方”的独特思想,即内心洞达世事,外表和光同尘,特别强调“正心”“克己”“静虑”等。他的一些“自白”说明了这点:

俗里光尘合,胸中泾渭分。(《次韵答王慎中》)

胸次九流清似镜,人间万事醉如泥。(《戏效禅月作远公咏》)

大概佛法与《论语》《周易》意旨不远。(《与王雍提举》)

古人学问,亦别无用处,举其心以加诸彼而已。(《与胡少汲书》)

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身,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欲进道,须谢外慕,乃得全功。又云:置心一处,无事不辨。读书先令心不驰走,庶言下有理会……又云:学问须从治心养性中来,济以玩古之功。[2]

鲁直少喜学佛,遂作《发愿文》云:“今日对佛发大誓,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淫欲饮酒食肉;设复为之,当堕地狱,为一切众生代受其苦。”可谓能坚忍者也。其后悉毁禁戒,无一能行之,于诗句中可见矣。[3]

黄庭坚的性格与政治态度和苏轼相类,都比较超脱,不以贬谪为意。他虽属旧党,却对新旧党争持较公允的态度。其夫子自道有:

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九波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竹枝词》)

成王小心似文武,周召何妨略不同。不须要出我门下,实用人材即至公。(《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

他人对此亦有评论:

鲁直于怡心养气,能为人所不为,故用于读书、为文学,致思高远,亦似其为人。[4]

横祸所加,随处安受,不悔不折。[5]

注释

[1]脱脱等:《宋史》卷四四四。[2]袁参坡:《庭帏杂录》卷下引黄庭坚语,《丛书集成新编》本。[3]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第233页。[4]晁补之:《书鲁直题高求父杨清亭诗后》,《鸡肋集》卷三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5]包恢:《跋山谷书范孟博传》,《敝帚稿略》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