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江西诗词·赣中诗词·欧阳修·生平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县)人。四岁丧父,家贫,其母亲以荻画地教子。多诵古人篇章,为诗文,“下笔出人意表”。天圣八年(1030)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1034)任镇南军节度掌书记。范仲淹言事,得罪宰相被贬,欧阳修写信斥责司谏高若讷不主持正义,又被降知夷陵县。康定元年(1040)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庆历三年(1043)任右正言、知制诰。庆历五年,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相继被排挤出朝,欧阳修上疏为他们分辩,因被贬知滁州,后又改知扬州、颍州。皇祐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和宋祁等一同编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太子少师。神宗熙宁五年(1072)卒于家,谥文忠。
欧阳修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生平,《宋史·欧阳修传》有详细记载: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省古安市)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锼刻骈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苏舜元、舜钦、柳开,穆修辈,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唱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庆历三年,知谏院……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
奉使河东……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奉使契丹,其主命贵臣四人押宴,曰:“此非常制,以卿名重故尔。”……
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唐书》成,拜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修在翰林八年,知无不言……
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参知政事……
修妇弟薛宗孺有憾于修,造帷薄不根之谤摧辱之,展转达于中丞彭思永,思永以告(蒋)之奇,之奇即上章劾修……罢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少师,谥曰文忠。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穽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苏轼论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识者以为知言。
……
论曰:唐之文,涉五季而弊,至宋欧阳修又振起之,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此两人(另一指韩愈)之力也。[1]
注释
[1]脱脱等:《宋史》,卷三一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